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在福建省東南的漳州邊陲,有一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豐厚的鄉鎮——詔安縣太平鎮,這里的村落蘊藏著多種多樣的手工技藝,其中具有當地特色的主要是藤編與漆藝制作這兩項非遺項目。
藤編,漢中民間手工工藝制品之一,歷史記載起源于三國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由藤條編制而成,圖案豐富、種類多樣,以其細膩、堅實、富有美感等特點令人稱道,凝聚著漢中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創造,見證著當地代代相傳的生活美學。2021年,藤編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悉,太平鎮林木茂盛,竹藤資源豐富,據鎮里的老人講,民國時期就有村民做竹編。那時候因為山多田少,農田種植的收入難以維持村民的生活,許多人外出打工謀生。后來一部分在廣東謀生的村民回家,同時也把竹編這門手藝帶回了家鄉。勤勞智慧的村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竹編作為傳統手藝一代代傳承下來。
經過多年的傳承,如今村里的大部分男女老少都會做竹編,大山里的竹子、藤蔓經過村民們靈巧的雙手編成了一件件竹籃、竹簍、竹筐,甚至編成一些精美的工藝品。據白葉村村干部老陳介紹,目前村里在做竹編的主要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也不乏老人和孩童。年逾80的老人陳秀嬌就是其中的一位,雖然手腳不如年輕時靈活了,但多年的編織已使她熟能生巧,只要有空,老人就會拿起手中的活,一如既往地做竹編,一天還能編上四五個竹籃。村里的小孩子放學后或節假日也會學做竹編去賣,賺點零花錢。
詔安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從唐代興起后傳承至今。漆畫更是歷史悠久,浙江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層中,出土了一把漆弓,據考證,至今已有八千年歷史,這是我國現今發現的最早的漆器。
中國漆器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到了清代不但沒有看到新的裝飾手法,而且各種技藝相繼失傳,漆器制作日趨沒落,出生在詔安縣太平鎮科下村的沈福文為復興中國傳統漆器工藝,于民國24年,經蔡元培介紹,東渡日本,入松田權六漆藝研究所精研漆藝,學成后刻苦鉆研,制作出了幾十種中國古代漆器工藝技法,又根據明代黃成手抄本《髹飾錄》所記載制漆工藝,研究中國歷代出土古漆器,并應用陶瓷器、青銅器、玉器等造型、花紋、圖案、色彩予以繼承發展,推陳出新,創造出多種漆器裝飾技藝。先后創辦中華工藝社和四川省立藝術??茖W校,開中國工藝教育之先河,培養了大批優秀藝術人才。
詔安太平傳統漆器髹飾技藝以手工制作,制作周期漫長,從底胎到髹飾層層上漆打磨,每件作品呈現出精美、光華、富麗、典雅之美。
今年來,為進一步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群眾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福建省詔安縣太平鎮在科下村沈福文紀念館周邊開展了“漆”妙無窮,盡“扇”盡美手工漆扇制作主題活動,與老師學生、家長孩子共同動手體驗漆藝制作,讓群眾完成一場非遺傳承之旅,解讀蘊含在大漆流動中的東方美學。(詔安縣委文明辦 詔安縣太平鎮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