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龍巖四個層面遞進建設文明鄉風賦能鄉村振興
漳平永福西山村文化會客廳——永福花卉中心
金秋時節,走進漳平市永福鎮西山村文化會客廳,花香四溢,讓人心曠神怡。文化會客廳藏身村里的十里花街,利用現有花卉中心進行改造與提升,設置了花卉展示區、“鏈上花”主題展示館、花鄉文化館、活動室以及研學課堂等多個功能區,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和燈光音響系統,立體式展示永福鎮的花卉文化。村民文化生活又多了一個好去處。
這是龍巖市推進鄉村文化會客廳創建工程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龍巖全市各級以推進“聚力紅土鑄魂奏響龍巖強音”行動為抓手,推動文化賦能,帶動鄉風向好,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龍巖市各級宣傳部門和文明辦緊緊圍繞文明鄉風建設目標,以推進各類精神文明創建為抓手,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從凝心鑄魂抓起、從移風易俗入手、以文明實踐培塑、以文化固本培元四個層面遞進,扎實推進文明鄉風建設,賦能鄉村振興。
從凝心鑄魂抓起,筑牢思想根基
“生態茶葉如何借力土樓文旅找準產品定位賦予文化內涵拓展市場銷路?”“連城白鴨如何拓寬知名度?”“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于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有著怎樣的作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從鎮街到鄉村,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龍巖市委宣講團成員來到老百姓中間,面對面交流,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樸素的話語更能引發干部群眾的共鳴,宣講團以“接地氣”的方式融入基層,用“板凳宣講”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龍巖市從宣講隊伍、宣講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提升“巖”講家宣講品牌。全市組建百姓“巖”講家、血脈“巖”講家、星火“巖”講家、小蜜蜂“巖”講家等10支特色宣講隊伍,以“線上+線下”“理論+文藝”“專家+百姓”宣講方式,推出閩西紅色文藝輕騎兵“百鎮千村”文藝服務、館長姐姐說等宣講品牌。
今年以來,龍巖市以“‘十百千’傳薪火”為載體,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活動,實施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新思想主題宣講“十百千”工程,打造10個特色宣講團、組建100名核心宣講員隊伍、每個縣(市、區)開展不少于1000場次宣講報告會,讓新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思想洗禮,龍巖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按照有一條規范標識、有一組參觀內容、有一支宣講隊伍、有一批生動故事、有一套介紹材料、有一個管理機制“六個一”標準,打造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武平萬安鎮捷文村“我有青山”主題館等16個新思想學習教育基地,設立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龍巖實踐基地第一批31個實踐點,高質量打造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的身邊課堂。
新羅區東肖鎮方言宣講員鄧愛芹在鄧厝村宣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從移風易俗入手,革除陳規陋習
七夕節,6對新人,在鄉里的旅游節上把婚禮辦了,村民和游客群體祝賀,新人們樂開了花。
8月10日, 2024年長汀縣羊牯鄉“一鄉一品”暨白頭村第二屆“白頭到老”婚育好家風傳統文化旅游節在白頭村舉行。6對新人引領新風,在旅游節上辦了集體婚禮。羊牯鄉白頭村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和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打造“黨支部+白頭到老”婚育新風黨建示范點,大力宣傳婚育新風,倡導健康文明、簡約適度的婚育文化,推動新時代婚育觀念成風化人。
集體婚禮這種原來大城市的新式婚禮,在龍巖市鄉村已經越來越普遍了。近年來,全市各地堅持把加強農村移風易俗作為樹立文明鄉風的重要抓手,強化問題導向,扎實推動開展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完善專項治理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將開展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治理情況納入鄉村振興考核重點內容和各級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內容。突出群眾自治,發揮“一約四會”群眾自治機制作用。全覆蓋組建紅白理事會,主動介入群眾紅白喜事操辦,做好服務引導,全市1945個村(居)全部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將婚事新辦、勤儉節約等內容納入。
近日,漳平赤水鎮香寮村“功德銀行”又一次開展“兌換”活動。“功德銀行”2016年發起于赤水鎮香寮村,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目前已經在赤水全鎮建起了9個村級功德銀行。漳平市赤水鎮以香寮村“功德銀行”為試點,積極探索“功德銀行”管運模式,推動“功德銀行”制度化、規范化建設,不斷“賦能”,充分運用村級事務小微權利清單、功德銀行“功德幣”擴大基層治理實施成效。“功德銀行”褒揚善舉、助推文明鄉風建設已經成為當地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響亮品牌。
香寮村“功德銀行”評選人物張榜公告
上杭太拔院田村的賴順蓮老人,主動向子女提出不辦90歲壽宴,并把祝壽資金3萬元捐出支持家鄉修路事業。武平東留鎮黃坊村黃春懋與上杭縣白砂鎮樟黃村賴桂玲選擇“零彩禮”結婚,用行動詮釋真愛的力量……像這樣移風易俗的新風尚不勝枚舉。
近年來,為更好推進農村地區移風易俗,全市各地加強黨員干部教育管理,發揮黨員干部移風易俗模范帶頭作用,利用農村圩日和傳統節日舉辦好“農村移風易俗主題宣傳月”活動,組織搭建集體婚禮、青年交友等婚嫁新風平臺等,持續推進永定福建土樓家風樓等6個省級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館建設,弘揚傳承優秀家風家訓,廣泛開展各類移風易俗宣傳活動。
以文明實踐培塑,用典型引領新風尚
2024年龍巖市愛心送考大型公益活動啟動儀式
6月4日,以“為青春加油、為夢想護航”為主題的2024年龍巖市第十五屆愛心送考大型公益活動在龍巖人民廣場正式啟動。近300輛出租車、網約車、私家車、大巴車等報名參加。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自2010年推出首屆“愛心送考”公益活動起,15年來,參加送考的愛心車輛總數超過2300臺,受益考生達上萬人次。“愛心送考”公益活動也成為“大愛龍巖”精神文明品牌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
自2018年龍巖市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以來,全市各地持續打造“四級書記親自抓、中心所站三聯動、結對共建雙提升、服務群眾一條龍”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龍巖模式”,于2021年6月率先在全省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市全覆蓋,共建立7個縣級中心、133個鄉級所、1954個村級站,延伸打造536個特色陣地,形成了點多面廣、便民利民的文明實踐服務圈。全市各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典型引領鄉村新風尚。
今年來,充分發揮道德典型的引領帶動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啟動了“一群人溫暖一座城”——2024年龍巖市道德典型“巖講家”百場宣講活動。各級各類道德典型深入基層開展宣講,截至目前,該項活動已經開展近80場次。以“移風易俗”為主題,在基層開展移風易俗樹新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各地共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實踐活動200多場次。
2024年以來,龍巖市深入實施“循跡再奮進”提質培優工程,重點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紅古田基地、謝華安院士基地等具有閩西特色的省級先行實踐單位,推進文明實踐陣地與鄉村文化會客廳一體建設,探索打造“陣地共建、活動共聯、隊伍共育”的文明實踐綜合體、精品路線,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1000多場次,培育“書香都康”“冠豸非遺+”“青山學堂‘微課堂’”“兩岸‘一家親’”等文明實踐品牌項目,有效激發“循足跡悟思想”“傳文化承精神”“樹新風揚新貌”的綜合效應。
近年來,龍巖市各地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融合,把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作為培育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把開展廁所革命、農村垃圾污水治理等內容作為文明村鎮創建的重要內容,持續深化文明村鎮和農村家庭文明創建和農村各類典型選樹。至目前,全市創建市級以上文明村鎮290個,創建省級文明鄉風聯系點9個,入選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1個,建成15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完成763個省定美麗鄉村和15條美麗鄉村景觀帶創建,樹立75個美麗鄉村示范村,打造美麗庭院示范片29個,省級美麗庭院2629戶。
全市各地創新選樹舉措,提升典型選樹的群眾參與性,廣泛開展農村先進典型選樹宣傳,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全市評選全國文明家庭2戶、省級文明家庭18戶、市級文明家庭60戶,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2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人、省道德模范18人,“中國好人”57人、“福建好人”217人,市級以上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綠色家庭 530戶,好婆婆好媳婦等新時代“五好”新女性1.3萬名。
以文化固本培元,讓文明氣質扎根鄉村
開學季,新羅適中鎮保豐小學的學生們前往保豐村文化會客廳謝華安院士基地聽取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弘揚院士精神,爭做時代新人”院士講壇宣講。
新羅適中保豐村文化會客廳——謝華安院士基地
今年以來,適中鎮精準把握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以“紅土鑄魂”行動為重要抓手,聚力打造鄉村文化會客廳,圍繞保豐村特有的院士文化資源、崇文重教資源和土樓資源,打造院士精神宣講、崇文重教研學、土樓文化旅游景觀為一體的“文化會客廳”。截至目前,謝華安院士親自進行科普宣講6次。
近年來,為豐富農村群眾精神生活,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各地進一步加快推進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實施智慧廣電工程,提升鄉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創新實施“鄉村文化會客廳”建設工程,整合鄉村現有文化、人才、設施資源,活化利用書院、老建筑等場地,按照“1+N”建設方案,全市確定“鄉村文化會客廳”建設試點村133個,打造龍巖市對外展示的閃亮名片。
9月14日—16日,閩粵贛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交流展示活動暨第二屆客家非遺奇妙夜開幕式在龍巖人民廣場舉行。活動以“龍行天下‘非’同尋常”為主題,打造集沉浸式中秋游園、大型游龍巡演、非遺展示展覽展銷于一體的主題園區。活動期間,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客家非遺奇妙夜,包括主題集市、大型巡游互動導演等互動活動和閩粵贛客家絕藝展演、“錦繡巖城 歌飛閩西”閩西客家山歌大賽展演。??
這幾年,“非遺”展示龍巖市各地接續上演,來自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讓人大飽眼福。這些年,全市各地不斷豐富鄉村文化服務供給。2024年上半年,全市開展百姓大舞臺、文化志愿服務進基層、戲曲進鄉村、博物館進鄉村等群眾文化活動961場次,服務鄉村群眾615萬人次,放映農村數字電影6824場。
鄉風文明建設,就是要推動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等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村中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今后,我們將文明鄉風建設工程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向廣大鄉村輸送更多文化供給,豐富群眾的精神食糧,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推動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昨日,龍巖市委文明辦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龍巖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