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宣傳貫徹創新理論進村入戶
近年來,漳平市不斷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圍繞基層文化思想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重點,建立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宗旨,常態化多形式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板凳課堂”“田間走訪”“院落坐”“以考促學”等形式進行宣講,和群眾面對面“聊變化、話發展、說體會”。
同時,全市扎實推進 “福”文化宣傳推廣工作,打造漳平特色“福”文化品牌。依托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及特色點、基地聯動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主題文明實踐活動,發動漳平市福小宣“巖”講家、菁華“巖”講家講師團等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志愿服務隊伍,將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與“福”文化融入詩歌朗誦、舞蹈小品等文藝表演中,用鄉音鄉語傳遞黨的“福”音,講好漳平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新風。
創建城鄉文明機制融合發展
漳平市通過抓好道德講堂、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載體,將移風易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內容列入文明村鎮考評體系,突出鄉風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漳平市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向農村延伸,將創城任務細化分解至各個鄉鎮,著重開展公益廣告宣傳、環境衛生整治、農貿市場整治,文明家庭(文明集市)創建活動等,每年組織開展清單式督查,跟蹤整改,確保各項創建任務落實到位。全市36個龍巖市級以上文明單位與51個文明實踐所(站、特色點)結對共建提升,并延伸打造櫸子洲公園、臺品櫻花園2個特色點及黃建平院士基地、漳平臺創業園區、漳平工業園區3個文明實踐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點和實踐基地建設持續深化。
香寮村“功德銀行”評選人物張榜公告
治理社會風氣問題取得實效
漳平市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以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為重點,廣泛宣傳,倡導村民自覺抵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同時利用清明、中秋、國慶等重要時間節點結合創城“一月一主題”活動開展移風易俗線上線下宣傳,把移風易俗理念傳播到群眾的心中,營造移風易俗濃厚氛圍。
赤水鎮香寮村率先試點“功德銀行”創新模式,成立由退休干部、老黨員、熱心群眾等組成的“功德銀行”理事會。理事會制定詳細章程和評選規則,明確“功德幣”的存儲標準和使用規則,每月收集好人好事,每年定期評選,為持有“功德幣”的村民發放證書、張貼紅榜,并在年終總結會上樹立“功德碑”褒揚“儲蓄大戶”
同時,漳平市完善鄉(村)規民約,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的引領作用,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目前,全市各鄉鎮(街道)共成立村民議事會191個,道德評議會64個,群眾性自治組織逐步發揮作用。
東坑村文化墻彩繪
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取得突破
走進漳平市和平鎮東坑村,只見村里的文化墻上,一幅幅表現文明新風的墻繪美觀大氣,與村景相映成趣。和平鎮東坑村以實施舊村莊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為契機,打造文化藝術墻繪,將優秀文化知識融入東坑一景一物,彰顯新時代鄉村文化內涵,讓村民崇尚新風,自覺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風尚。
漳平市不斷完善各鄉鎮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村綜合文化站、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文化廣場等陣地建設,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市目前共建設1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9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76個農家書屋。積極引導各村鎮立足傳統文化、本地特色,建立多形式的群眾性活動隊伍,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鄉村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墻(廊)、宣傳欄等為陣地,開展鄉風文明宣傳教育、節日民俗活動、文化娛樂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民間文化、地方戲曲和“三下鄉”活動中,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龍巖市文明辦 漳平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