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福建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漳州市詔安縣四都鎮西梧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吳志雄
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四都鎮西梧村,從一個負債村變成每年村財收入700萬元的富裕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6800元漲到了39500元。這么大的變化,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福建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西梧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志雄。
1967年10月出生的吳志雄,身材魁梧,做事果斷,風風火火。2014年4月擔任西梧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以來,他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使曾經戴著“臟亂差”帽子多年的沿海小山村在短短幾年內完成了華麗的蛻變,鄉風、經濟、文化、生態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西梧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文明村”“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示范村”“福建最美鄉村”“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霞滿西梧漁港。吳運陀 攝
用“真心”引領鄉風,打造文明西梧
西梧村地處詔安灣四都鎮南部,地理位置優越,擁有1.8公里的沿海岸線。全年氣候溫和濕潤,海水含鹽量高,盛產各種魚、蝦、蟹、牡蠣等自然資源。村內有灘涂地面積4800畝,淺海面積3000畝,泥蚶苗和魚苗培育基地4500畝,每年為福建、廣東、浙江等省的海水養殖業提供大量的優良種苗,是一個以海水養殖為主的濱海漁村。
吳志雄帶領班子成員多措并舉培育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構建和美西梧。他每年組織開展鄉風評議,在村里組織推選“道德楷模”“賢媳孝婦”“衛生標兵”等,有效形成崇德向善、尊老愛幼的良好鄉風。牽頭成立詔安縣第一家村級“獎學獎教基金促進會”,鼓勵學子和教師求知求學,愛崗敬業;建設幸福院,成立老人協會,使老人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舉辦元宵聯歡會、開蠔比賽、乒乓球比賽、猜燈謎等活動,豐富村民文娛生活。他還主動公開電話號碼,對遇到變故或者碰到問題的村民,第一時間入戶關懷給予幫扶慰問,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西梧110”;用心用情調解村民糾紛,設立“訴源治理工作站”,長期穩控排查矛盾糾紛,減少法庭訴訟案件,全村實現零上訪。
家人十分理解支持他的工作,使被賦予眾望的吳志雄能夠甩開膀子大膽干。2017年,吳志雄被省住建廳評為“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十個帶頭人”,2023年被評為“漳州市勞動模范”。他的家庭被省委文明辦評為第二屆“福建省文明家庭”,被省婦聯評為第十一屆“福建省五好家庭”。
用“公心”盤活資產,打造富裕西梧
處在咸淡水交匯處的西梧海域,溫度適宜、餌料豐富,有著得天獨厚的生蠔養殖條件。
但在以前,這里出產的生蠔并不被外界認可,一度滯銷到一顆也賣不出去。“究其原因,除了養殖小、散、亂導致品控不佳外,最關鍵的是臟。”吳志雄說,生蠔對水質要求非常嚴苛,污濁的環境不僅會減緩蠔體生長,還會導致蠔肉發苦,所以必須徹底治、狠狠治。當時剛選上村書記的吳志雄決心重拳出擊,并且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效。
當一把手要有公心,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為此,他和班子成員把被圈地霸占多年的4800畝近海灘涂地全部收回,通過公開招投標進行統一養殖管理,增加村財收入。請漁業專家進村授課,幫大家提高生蠔品質和產量,經專家指導選育的“西梧珠蠔”不僅成熟期縮短、產量增加,還保持個大、汁多、肉甜等特質。除了珠蠔,村里特有的“大梧蠔”也在2015年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就這樣,吳志雄帶領村“兩委”回收村集體資產灘涂地、蝦池等,重新發包增加收入。積極推動對村里灘涂和蝦池的科學規劃和規范化改造,帶領村民經營魚苗和泥蚶苗培育、對蝦養殖、牡蠣吊養,經濟效益在原來基礎上翻了四倍以上。對于沒有中標的村民,鼓勵他們發展海上捕撈。這些做法,既致富了一方百姓,又聚攏了民心,使村民安居樂業,為西梧村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2023年西梧村總產值達到1.88億元,人均收入39500元。
西梧開蠔快手比賽。陳松林 攝
用“恒心”整治環境,打造美麗西梧
投資85萬元的垃圾處理場迅速建起,日處理生活垃圾近30噸;不到半年,全鎮第一個雨污分離工程“生活污水微動力處理廠”在西梧順利投產,管網覆蓋每家每戶,排放水質可達國家一級A類標準;日清運、戶消殺被寫進村規民約,護海域、防違建成為每個人的共識,西梧村環境煥然一新,水清蠔肥。
吳志雄認為,只有通過“改建、改水、改污、改廁”等四改工程,才能提升人居環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質。為此,他帶頭精心規劃梧桐小區,參與設計民房64棟,結合閩南建筑風格和本村人文風貌,用紅瓦斜坡屋頂打造具有閩南特色的田野風光建筑群,被評為福建省優秀住宅小區和樣板房,分房時,優先照顧村里住房困難戶,實施“一戶一宅”措施。積極推進舊村改造和裸房改造,在全省率先實行屋頂“平改坡”工程,現已改造85棟,經驗做法被省住建廳在全省推廣。推動實施“雨污分離”,建設“西梧村牡蠣加工中心”,將廢棄牡蠣殼加工后制作為土壤調理劑,實現變廢為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如今,在西梧村投資150萬元新建的牡蠣加工中心里,每天都會有近400位村民集中進行生蠔開殼取肉工作,日產殼量超50噸。那么,這么多的蠔殼要怎么處理?
在以前,村民會把它們燒制成白殼灰,用來粉刷墻壁,但燒制過程易造成空氣污染。后來也嘗試過把蠔殼烘干、粉碎成飼料添加劑等初級產品,但由于利潤低、銷路差,這些加工廠最后都相繼關停。后來,挖坑掩埋、傾倒入海、隨地堆積成為大部分蠔殼的歸宿,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等問題亦讓人頭疼不已。
4年前,西梧村經過多次洽談對接,將國內最大的生物質土壤調理劑產銷公司——福建省瑪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入村,通過回收蠔殼制成生物源土壤調理劑,成功實現對廢棄蠔殼的二次利用。比如,按日產蠔殼50噸計算,西梧村年產蠔殼1.8萬噸;瑪塔農業用1.5噸蠔殼可產1噸土壤調理劑,年產成品近8萬噸,這意味著不只西梧村,全縣的蠔殼都有了出路。
濱海漁村,靠海而生;依海而興,向海而為。幾年來,西梧村的海水養殖業從失敗到成功,從小打小鬧到產業規模化,許多村民熟練地掌握了魚苗培育技術,成為了附近鼎鼎有名的養殖好手。在村民們的努力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西梧村在2016年成為了詔安縣的赤嘴鳘中心市場,又在2018年成為福建省最大的赤嘴鳘養殖基地和銷售市場,產品遠銷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家。
作為西梧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志雄10年來不遺余力,用真心、公心和恒心使西梧村從“路顛水咸人人嫌”的后進村蝶變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實現山水之美與人文之美互通共融。(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