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文明風12月16日訊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今年以來,新羅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善工作機制,細化治理舉措,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塑形”“鑄魂”相結合,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
宣講員鄧愛芹在宣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提升理論宣講
“這口‘思源泉’厚植了總書記‘飲水思源、勿忘老區’的為民情懷……”近日,在新羅區東肖鎮鄧厝村“思源泉”旁,“東肖紅紅土初心”銀發宣講團團長鄧愛芹正用俚語俗話給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述“一口水井的故事”。
理論宣講傳遞文明新風。近年來,新羅區以村為單位,積極建立鄉村基層理論宣講隊伍,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農家書屋、文化站等,開辟有鄉村特色的理論宣講欄目,將文明新風送到村民家門口,有效打通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今年以來共開展理論宣講活動90余場,參與人數達5000人次。同時,借助公眾號、視頻號等平臺,讓微視頻、微課堂等理論課堂從“紙面”走向“云端”,讓宣講由“一時一地”拓展為“隨時隨地”。
拓展文明實踐
10月30日,新羅區總工會聯合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在小池鎮培斜村舉辦“工助振興 共同富美”竹席包邊勞動和技能競賽,以賽促練,進一步提高竹席包邊職工技能,激發他們投身鄉村振興的熱情。
為提升群眾致富增收技能,除了以賽促練、培訓等方式外,新羅區由區農業農村局、區科協牽頭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科普志愿服務隊,目前已有服務隊1504支、志愿者11.8萬人,活躍在田間地頭,開展文明實踐,助力鄉村振興。今年以來,新羅區推進“中心+所+站”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工作模式,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工作站、實踐點、實踐基地等)作用,開展農業知識講座50余場、研學活動80余場、院士精神宣講志愿服務230余次;共開展理論政策宣講、紅白事勸導、“講文明樹新風”主題宣傳教育等系列活動356場次。
強化典型引領
“帶母親到這里參觀農耕館、科普館和家風家訓館、購買無公害果蔬,老人家體會到子女一片孝心,感到很開心。”日前,帶母親到新羅區雁石鎮益坑村游玩,感悟當地鄉風文明建設的小江如是說。益坑村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村支部書記李仁娟家庭是龍巖市文明家庭,也是廖志添·歐月萍全國文明家庭工作室的一員。該工作室組建“1+3+N”的“師帶徒”團隊,每月一主題常態化開展活動,三年多來累計開展活動上百場,受益者達上萬人。
以先進典型引領帶動,新羅區常態化開展道德評議會,持續推廣好家庭、好婆媳、好妯娌等民間道德獎。目前,全區創建各級文明家庭23戶,最美家庭300余戶,評選好家庭、好婆媳、好妯娌、好鄰里、好群眾“五好”美德模范500余組。先進典型帶動千家萬戶,文明風氣為之一興,截至目前,全區獲評區級以上文明村鎮146個,其中,全國文明村4個、省級文明村10個。
大池鎮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宣講
深化移風易俗
以文明行動兌換超市積分、以超市積分移轉陳規陋習。大池鎮在大東村設立積分超市,出臺積分辦法,將移風易俗內容作為積分重要指標,有效破除陳規陋習。這是新羅區探索特色做法,引導移風易俗的縮影。
在探索特色做法的同時,新羅區積極發揮村規民約“軟約束”作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強化村規民約對移風易俗的引導作用,目前全區356個村(社區)村規民約修訂完善率已達100%,今年有80%以上的紅白事按照新規定執行;充分利用各類宣傳載體、陣地,廣泛開展“移風易俗、文明創城、禁毒反詐”等各項志愿宣傳服務活動90余場,受眾超萬人。
北城街道石埠村舉辦“巾幗心向黨,舞動新時代”主題活動
升級文化設施
2024年5月,龍巖市啟動“鄉村文化會客廳”建設工程。以實施該項工程為契機,新羅區不斷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提升紅色文化地標、豐富鄉村文化活動,提升居民文化素養、文明素養。
在北城街道石埠村,200平方米的鄉村文化廣場建成以來定期舉辦文化活動,月均接待村民超1000人次;在東肖鎮,3200平方米的“后田院子”今年已開展兩岸青年交流營等80多場活動,紅色主題活動10余場,受眾超萬人次;在大池鎮,依托文化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該鎮今年已開展文明實踐、鄰里守望、褒揚善舉、就業幫扶等志愿服務活動77場,服務人數達1.3萬余人次。(龍巖市文明辦 新羅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