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穿過一片木麻黃樹林,再經過一汪清澈如鏡的池水,沿三角梅簇擁的階梯拾級而上,近日通過驗收的東山縣康美鎮城垵村生命公園,綠意盎然地鑲嵌在山坡之上。“能把‘身后事’安排得這么大氣、整潔、漂亮,真是干了一件大好事。我和家人商量后,準備將我爺爺奶奶的墳墓遷過來。”城垵村群眾孫坤靈說。
依山傍水,綠草成茵;以樹為碑,與花為伴。2024年是漳州生命公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三年,像城垵村這樣的村級生命公園,今年漳州市共新建370個。
四都村生命公園
今年來,漳州按照“生態性、節地性、公益性”原則,持續創新推進村級小型殯葬服務設施“生命公園”建設,有力破解群眾喪葬費用高、傳統公墓選址難、生態環境受影響、移風易俗阻力大、祭掃聚集隱患多等殯葬服務難題,回應群眾對“逝有所安”的樸素期待。
突出“生態性” 倡導綠色殯葬
在沿海大通道漳浦縣舊鎮鎮獅頭村段,道路東側的獅山山坡上新種植了一片荔枝樹和龍眼樹,樹下四壁黃土的墓穴穴位錯落有致,其中將安放可降解的骨灰盒。在這座獅頭村生命公園“獅山園”內,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到延續和回歸。
漳州市推行小型化、生態化、自然化的生命公園,按照“先公園、后安葬,建設順序不能亂”“不砍樹、多種植,林下空間來布局”的要求,堅持不改變地形地貌,不搞大拆大建、硬質鋪裝,依山就坡,稍作平整,多種植本土特色果樹、林樹,將荒山瘠地、低效山林地改造成枇杷園、荔枝園、柚園等集景觀、人文、墓園于一體的生命公園,綠化率達到60%以上,并因地制宜推行草坪葬、樹葬、花葬等生態葬法,實現生態環境、人文歷史、殯葬習俗有機融合。
霞美鎮生命公園
在漳州,像“獅山園”這樣的生命公園還有很多:平和縣山格鎮隆慶村生命公園內蜜柚樹繁茂,龍海區海澄鎮黎明村生命公園掩映在荔枝園內,華安縣湖林鄉上田村生命公園則被櫻花樹環抱……生命公園建成后,山還是那座山、樹還是那棵樹,生命也得以回歸自然。
突出“節地性” 發展新型殯葬
漳浦縣南浦鄉后坑村生命公園內,桃樹下不少石塊半埋在泥土之中,走近觀察才發現,那是載有村民情感的“生命里程碑”。
南浦鄉后坑村生命公園內,桃樹下排列著半埋在泥土里的“生命里程碑”。
生命公園建設堅持集約節約用地,明確“重生態、要節地,面積不超五畝地”“要覆土、不裸露,單穴不超零點五”的要求,嚴格按行政村人口數測算用地規模,每個墓穴不超過0.5平方米,結合實際地形地貌,原則上每畝安置骨灰盒不少于300個。墓穴上方墓碑為臥碑式的“生命里程碑”,倡導采用天然化、生態化原石,枕地朝天,做到只能臥不能豎、形狀自然像雕塑,與周邊自然環境融合。
突出“公益性” 堅持惠民殯葬
漳州市堅持生命公園的公益屬性,明確“建中心、管資金,公益屬性是核心”的要求,建設資金以政府獎補一點、村財籌集一點、鄉賢捐贈一點的方式,多渠道籌集,明確禁止社會資本參與合資、合作、合建,并提倡為村里特困、低保對象、百歲老人、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先賢等提供免費骨灰安葬服務。在定價方面,收費標準委托第三方結合建設成本進行評估,由村民代表大會集體確定通過,確保穴位分配公平、收費合理、價格親民,單穴價格大致在1000元至5000元不等,減輕群眾負擔。
大梧村生命公園全景
截至目前,513個已建成、82個在建的生命公園點綴在漳州595個行政村的青山綠水之間,未來可提供超60萬個穴位及廣闊的草坪葬、樹葬、花葬空間,有效滿足今后30年群眾“就近安葬”“入土為安”的殯葬服務需求。
隨著冬至將至,多個驗收通過的生命公園將迎來首批遷回的骨灰回鄉入園。“建設生命公園,滿足了傳統文化逝有所安、落葉歸根的需求,讓前人安息、后人安心,值得點贊。”平和縣隆慶村村民蔡東良說道。(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