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在宗祠里,家族的延續不僅是血脈的代代相傳,更是家風家訓的傳承與弘揚。近年來,隨著文明創建及移風易俗的推進,惠安大部分宗祠增加文化活動、理論宣講、捐資助學等文明實踐活動內容,打造一批家風家訓館,將祠堂換身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重要陣地,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點帶面推動惠安縣鄉風文明建設。
侯卿陳氏家風家訓館參觀現場。輞川鎮玉圍村 供圖
文脈宗祠:耕讀傳家的文化圣地
侯卿陳氏宗祠,猶若古木盤根閩南厚土,傳承至今有600余年,屹立于惠安縣輞川鎮玉圍村,積淀深厚。2018年,惠安縣委宣傳部、縣委文明辦、縣紀委、輞川鎮黨委政府等相關部門在此創建侯卿陳氏家風家訓館,館內設有新時代講習所、孝廉傳承館、華僑史館、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惠女調解室、侯卿講堂、侯卿先賢館、侯卿文史研究會等館室。
“傳承好家訓,涵養好家風,弘揚傳統美德,任重道遠。”惠安縣輞川鎮玉圍村黨支部書記陳劍輝說,惠安侯卿陳氏以“耕讀傳家,立身報國”為家訓,依托祠堂,因地制宜開展理論宣講、移風易俗等文明實踐活動,以及燈謎、書法、曲藝等文體娛樂活動,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有機融合。
此外,玉圍村還創新性地探索鄉風文明治理新辦法,以“紅黑榜”為抓手,以“四會”為載體,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潛移默化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鄉風文明日益改善,成為輞川鎮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張鮮明名片。
德不孤,必有鄰。位于凈峰鎮西頭村的張岳家廟宛如一座巍峨的精神豐碑,靜靜矗立于村莊里。追溯往昔,宋時張氏先人于此結廬,于明洪武二年,始建家廟,后經多次擴建重修,終成如今規模。
張岳家廟家風教訓展館成立以來,圍繞愛國、清廉、誠信、仁義主題,采用文圖形式來介紹張岳的生平,他的事跡就是忠誠愛國、勤廉為民的生動詮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歷史上唯一載入《明史》的惠安人,張岳官至右都御史,一生清正廉潔,其塑像目光如炬,恰似能穿透時空迷霧,凝視后人的一舉一動,警示后人以身作則之要義。
“我們先祖的故事,到今天仍然感動了無數人。每次來館里參觀學習的人們,總為其廉潔清正的精神所感動。”惠安縣凈峰鎮西頭村黨支部書記張欽強表示,家風家訓館建立以來,管理隊伍和講解員隊伍不斷壯大,有專門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學者、精通民俗的專家,還有一群熱愛家鄉文化的志愿者。在潛移默化中,越來越多家庭開始重視家風建設。鄰里之間更加和睦,守望相助、誠信和仁義成為村民交往的基本準則。
張岳家廟家風家訓館開展“游家廟、頌家訓、品南音”主題活動。凈峰鎮西頭村 供圖
傳承之光:照亮心靈的文明力量
據了解,惠安縣有相當一部分社區(村)將宗祠打造成家風家訓館,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思想文化陣地、強化宣傳教育、加強文明實踐……依托家風家訓館陣地,全縣各地掀起“祠堂文化+文明實踐”活動,助力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凈峰鎮的張岳家廟、紫山鎮鄭氏家風家訓館等在弘揚和傳承孝廉文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縣紀委廉政教育基地;崇武鎮林廣記將祖厝分成“文院”和“武廟”兩部分,“武廟”專門用來祭祀先人、婚喪事宜等,“文院”專門用來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展示染絲等非遺文化項目;小岞鎮、山霞鎮成立“惠女調解室”,利用祖厝、宗祠等文化地標作為調解場所,依托當地地緣、人緣、親緣優勢,深度挖掘家訓族規與現代社會治理的結合,使家族家規家訓、傳統禮儀習俗成為村民日常行為規范,成功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宗祠文化既包括有形的建筑、堂號、祠聯、族譜等物質文化,也包括家規、祖訓、族風等無形的精神文化。”惠安縣委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全縣的宗祠每年累計開展各種活動2000場左右,讓農村宗祠建設成為教育后人、倡導公序良俗的陣地。
惠安是福建省著名僑鄉之一,全縣旅居海外的僑胞數量約為100萬?,僑親僑胞對于僑鄉的影響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宗祠文化作為宗族聯系的重要紐帶,增強了海外僑胞的文化自信和心理認同感。(東南網記者 林杰 通訊員 姚偉)
惠風傳統家風展示館一角。東南網記者 林杰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