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東南網12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當地時間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在巴拉圭亞松森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3個遺產項目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據了解,“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成功轉名錄,彰顯了閩浙等省非遺保護工作的成效。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主要分布在我省東北部、浙江省西南部,重點分布在我省屏南縣、壽寧縣、周寧縣,浙江省泰順縣、慶元縣。該技藝采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并構筑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藝按照嚴格的程序,通過師傅對學徒的口傳心授或是作為家族手藝代代相傳。
自“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閩浙兩省共同努力,對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扎實有效開展履約保護實踐。通過新建木拱廊橋實踐授徒傳技,不斷完善老中青梯隊人才建設,認定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降低人才隊伍斷層風險;通過舉辦各類宣傳展示活動、推動與校園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讓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走進大眾視野,擴大對外影響力,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得到有效保護,技藝的存續狀況、技藝的振興與可持續發展得到明顯改善。
另外兩個轉名錄成功的項目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通過成立合作社和企業,帶動當地黎族群眾特別是婦女就業增收;“羌年”在羌族傳統文化保護、帶動當地文化生態旅游和鄉村特色旅游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悉,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上述遺產項目成功轉入代表作名錄,既體現了我國開展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優秀實踐和成果,也為各國開展非遺保護提供有益參考。
截至目前,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44個項目中,有39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個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入選優秀保護實踐名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