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東南網12月6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黃瓊芬 邱趙胤 見習記者 陳歡歡)
近鄰黨建是城市基層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省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如何”“遠親不如近鄰”重要理念,聚焦破解城市基層黨建融合不足、小區治理存在痛點難點、城市“陌生人社會”等問題,以組織與組織近鄰共建、組織與居民近鄰守護、居民與居民近鄰互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機聯結駐區單位、行業、組織及各類群體,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實現“黨群一條心、鄰里一家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讓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省委組織部研究制定下發《關于推行近鄰黨建工作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水平若干措施》,并建立健全在職黨員到社區小區報到、黨群服務中心陣地規范化建設、社區物業黨建聯建、黨建引領網格服務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形成“1+N”制度矩陣,積極打造黨組織引領下的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扎實深入推進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多方議事 共治共享
福州市臺江區蒼霞新城社區由上世紀90年代的蒼霞棚戶區改造建成,下轄5個小區,常住人口超萬人,老人和兒童占比超60%。社區創新以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為牽引,以“說、議、理、曬、評”五事工作法為重要抓手,匯集多方力量,推動形成黨建引領基層共治共享局面。
2023年6月,家住嘉和苑的曾老伯的子女向社區網格員提出,老人獨自居住,不太放心。收到訴求后,蒼霞新城社區黨委書記王露露召集小區黨支部書記、小區第一書記、居民代表等人議事。經過多方協商及調研測試,不到兩個月,社區20多位獨居老人家里裝上了智能水表。水量異常便會觸發預警,網格員第一時間上門查看并處置,確保獨居老人生命安全。
王露露表示,近年來,五事工作法在實踐中不斷升級完善,“五級網格微信群”、“易說事”小程序等上線賦能。今年以來,該社區通過五事工作法解決了93項群眾關切的問題。
近年來,福州市深化新時代“堡壘工程”,以“建強堡壘”專項行動為抓手,推行社區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全面推廣“居民懇談會”“五事工作法”等經驗做法,有效激發居民自治活力。
黨員報到 服務上門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廈門市思明區開元街道湖濱社區罐頭廠宿舍小區熱鬧起來。小區雖舊,但路燈明亮、干凈整潔。
作為“高齡小區”,罐頭廠宿舍小區沒有物業,樓道燈不亮。小區居民宋明珠向社區網格員反映了情況。
在接到群眾訴求后,湖濱社區立刻與廈門夏商集團有限公司對接——后者是開元街道一對一共建的“雙報到”單位。在社區的安排下,夏商集團黨委利用企業下屬物業公司的專業優勢,組建了一支電工志愿者小隊,為罐頭廠宿舍小區樓道更換了燈泡。
湖濱社區還采用“黨建+物業”聯動治理模式,召集轄內10家物業管理單位,組建湖濱社區近鄰物業管家團。管家團分析轄區無物業老舊小區的需求,發揮各自特長,提供服務清單,用最小的時間和管理成本實現無物業小區事務全覆蓋處理。
湖濱社區與夏商集團黨委的共建模式,是廈門市“雙報到”下沉服務的縮影。今年,廈門市以深化近鄰黨建工作為抓手,按照“一街道一國企”“一社區一部門”的原則,安排158家市直單位、省部屬單位與島內所有社區一對一共建。
截至目前,廈門市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19.6萬人次,為群眾辦實事2.2萬件。
鄰里中心 提檔升級
黨群服務中心作為近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陣地,如何豐富拓展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讓群眾愿意來、喜歡來、還想來?近年來,泉州市采取“1+6+X”模式,推動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建成832個“黨建+”鄰里中心,融合辦事、養老、托幼、健康醫療、學習培訓、娛樂休閑等功能,構建起優質高效的“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走進泉州市鯉城區鯉中街道新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只見中醫理療室有不少人在做理療。醫護人員為居民提供針灸、推拿、拔罐等服務,幫居民緩解疼痛。
此前,隨著中醫理療越來越受歡迎,新峰社區不少居民在醫院、衛生服務中心體驗過理療后,建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引入中醫理療項目。
“居民有需求,社區有響應。我們重新整合鄰里中心場地,開設中醫理療室,并聯系鯉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醫護人員入駐,為居民提供理療服務。”新峰社區黨委書記王秋霞介紹。
今年6月,新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中醫理療室正式對外開放,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為居民提供服務。
在鯉城,各個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各有特色,如:東升社區引入養老機構、兒童培訓機構、家政機構等;濱江社區設置鯉城區婚姻登記分中心,并引入婚介所、婚慶策劃公司、酒店等。
“我們鼓勵鄰里中心引入專業資源,提升黨群服務陣地‘硬實力’。”鯉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陳競芳介紹。
目前,全省各地已組建小區黨支部1.03萬個,建立小區能人服務隊9400多支,舉辦小區活動5.9萬多場次,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小區報到46.6萬人次,今年以來為群眾辦實事好事20.89萬件。在黨組織和黨員的帶領帶動下,群眾從陌鄰變近鄰,從小家融入大家,群眾真正從中得到實惠,基層干部也有了抓手,動力、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