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住宅旁有一小塊空地,與吳家相鄰,吳家建房占用了張家的空地,家人寫信告知宅基糾紛,張英看后回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主動退讓三尺,鄰居見賢思齊,也退讓三尺,便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稱之為“六尺巷”。后人從中汲取智慧,形成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成為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的制勝法寶。
六尺巷的故事,呈現了“謙和禮讓、和諧共處”的基層治理方法,基層黨組織作為基層治理的主心骨,要推動鄰里之間少一分怨氣、多一些和氣,形成鄰里和睦、謙讓有序的社會風氣。
俯下身子、調順民心,化解矛盾要接地氣。化解鄰里矛盾糾紛,若僅停留在辦公室,很容易憑借個人主觀意念,不分青紅皂白下決斷,進一步激化矛盾。基層黨組織尤其村(居)社區黨員干部,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巧用“六尺巷”的做法,主動深入到現場一線、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同群眾交朋友、拉家常、話平安,傾聽群眾“心”聲、找到問題癥結、解決急難愁盼,讓當事人明白“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努力促成相互理解、各退一步的調解結果,維護禮讓和諧的社會秩序。
擺脫“露怯”、釘準釘子,找回自信要有底氣。基層工作錯綜復雜、千頭萬緒,涉及內容多、范圍廣、跨度大。在處理復雜矛盾、協調利益關系、應對突發事件時,如果心中沒底,就容易在群眾面前露怯、在基層事務上栽跟頭。基層干部在處理疑難雜癥時,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練就一番真本事,不因矛盾難解而畏難退卻,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努力把矛盾糾紛調解往實處做、深處做、細處做,切實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擼起袖子、疏通堵點,解開心結要下力氣。基層治理中,小區改造、道路修繕、工人欠薪等民生問題層出不窮,基層群眾發生矛盾糾紛的成因千差萬別。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不是喊出來的,更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基層干部要敢于直面問題、攻堅克難,找準矛盾化解的平衡點和著力點,用心、用情、用力打通矛盾糾紛上的癥結、解開群眾心頭上的心結。要對歷史遺留問題“過篩子”,理清背后復雜的邏輯,采取“靶向治療”,撬動問題解決,真正做到解群眾之所難,幫群眾之所需,訴群眾之所求,堅決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泉州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