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本月我們的共富工坊扁食賣了近2000斤、豆丸1500斤,下個月預訂的商戶又多了幾家,需要計劃增派人手。”一大早,荔城區西天尾鎮后黃社區聯戶長黃玉賢到社區黨支部書記許麗麗辦公室“要人”。
一頭解決了景區閑置土地撂荒問題,一頭激發了居民創業就業熱情,近來,許麗麗愈發感慨,社區試點實施“領導掛鉤服務村居”聯建共建模式,變平臺“問題清單”為社區“發展清單”,有效激發了社區發展活力。
用好“全市一張圖”事項流轉機制,解決基層“權小事多責任大”治理難題,后黃社區不是個例。近年來,荔城區貫徹實施全市“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構建數字化平臺賦能的基層多元治理體系,以減增效,以“小網格”“小單元”托起“大服務”、撬動“大治理”,不斷釋放基層治理強勁動力。
靶向施治 為“馬”賦能
基層治理錯綜復雜、千頭萬緒,往往一個事件,單靠幾名干部、一個部門、一個支部難以完成。
近年來,莆田市全面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通過科學劃分網格,優化治理層級;織密黨組織融合網,組建區、鎮街、村居三級平臺調度中心,提升調度指揮效能;推進部門資源和執法力量下沉,完善協同聯動機制,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
“以前,基層工作難主要在于治理手段少,事件推不動,現在,得益于平臺高效流轉、黨員干部領導掛鉤、執法聯動、‘三官一律’‘兩代表一委員’助力矛盾糾紛調解等多機制保障,讓基層治理有‘勁’更有‘徑’。”西天尾鎮東星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元國分享自己的感受。
作為全市“黨建引領、夯基惠民”試點,西天尾鎮依托“全市一張圖”,在全市率先通過細化網格單元,推動事件采集、會商研判、數據上云等工作,按照市委“做強鄉鎮、做實村居、做精網格、做暖家庭”的要求,打造一鎮一檔、一村一檔,成立基層治理協同中心,持續探索數字賦能基層治理和基層減負工作。
鄉村振興離不開政府部門服務、政策扶持和人才的培養帶動,現在,這個難題,后黃社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們社區試點探索‘戶戶聯建、做暖家庭’模式,在網格單元下細化設置10個家庭戶為一聯,推選出創業引領、務工幫扶、農技支持等6類17戶黨員模范聯戶長,推動資源共享,黨群自治。”許麗麗介紹,收到群眾創業呼聲后,鎮基層治理協同中心召集鎮組工辦、鄉村振興辦、文化站等部門開展會商研判,同步提請區農業農村局、區文旅局等部門指導,在各部門協同努力和專項資金幫扶下,社區將一塊撂荒地改造成村民共富工坊,由聯戶長黃玉賢帶領村民制作特色紅團、豆丸、扁食等非遺小吃,每個月收入3萬元,人均2000余元。
基層治理協同中心是荔城區探索“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2.0版本發揮“平臺+”作用,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一個縮影。該中心在部門端和服務對象端間發揮著總開關、水龍頭的調度作用,通過“一中心連兩端”工作流程,統一歸口向上承接審核研判事項,向下派發跟蹤共享事項,切實從主體感受出發,破解“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推動基層減負提質增效。
量體裁衣 為“車”減負
今年3月,莆田市以荔城區為試點上線“涉企聯合檢查平臺”,發揮基層治理協同中心“一心聯兩端”功能,實現涉企檢查事前事中事后全程“云管理”,營造主動服務、規范檢查、無事不擾的執法環境。據統計,平臺上線后,涉企檢查量由月均66次降到22次,基層陪同上級前往企業檢查由月均28次降到6次。
“問題一次說清楚,企業負擔大大減輕。我們也能輕裝上陣,更好為企業服務。”西天尾鎮工業園區副書記范玉通深有體會地說,平臺開通了企業訴求功能,確保企業聲音及時傳達,推動建立高效流轉和處置機制,提高涉企精準服務質量。
同時段,莆田市教育局在荔城區開展“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服務平臺試點工作,清理了一批與教育教學無實質關聯的任務,壓減或合并面向師生的檢查、評比、考核等事項,切實減輕了非教學負擔。試點啟動以來,荔城區進校事務涉及部門由98家降為29家,進校園活動由每月2次精簡為每季度1次。
“符合基層實際情況!”幾乎成為服務對象端的一致心聲。“檢查多、事務多、留痕多、會議多等,牽扯基層大量工作時間和精力。”從荔城區委辦公室到西天尾鎮掛職一年多,張毓真深切感受“規范”二字之于新時代基層治理的重要性。立足實際、量體裁衣,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荔城區在全市率先推出《村級組織不應出具的證明事項清單及辦事指南》《村級組織依法履行職責工作事項清單》《村級組織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村級組織懸掛標牌標識指導清單》“四張清單”,明確村級組織開展工作事務的制度依據、職責范圍、運行流程,擠出超出職責范圍的任務“水分”;依托“全市一張圖”督檢考板塊,打造“云端資料柜”,從以明查為主向明查暗訪與“四不兩直”相結合轉變,從僅發現問題向既發現問題又幫助解決問題轉變,減輕基層迎檢迎考負擔;規范會議管理,減少陪會,倡導開短會,開務實有用的會……眼下,荔城區在真減負、減真負上下功夫,推動“減”“賦”落實落地,進一步推動基層治理精細化管理、高效化服務。
“車馬”協同 干出實績
從網格入云到事件在平臺流轉,再到“一中心連兩端”的云調度,都離不開“算力”解放“人力”的數字助力。
為減輕基層干部多頭填表報數的負擔,今年3月,在實施“一鎮一檔、一村一檔、一企一檔”數據的精細采集基礎上,莆田“全市一張圖”采集973個村(社區)數據、整合政務服務事項2200多個、匯聚56個部門的數據,開發上線“基層一張表”智能填報系統,探索填報數據后,讓表格一鍵生成。
“這是我們社區因病因殘等需重點照顧的人群,網格員每次走訪前,只要在系統中選中區域、年齡等關鍵信息,就能自動生成一張表,十分方便。”點開東星社區的填報系統,東星社區網格長陳春山向記者演示。
表格生成后,往哪里送?陳春山說:“提交到西天尾鎮即可,全市各部門都可以從鎮里調用各自所需的數據。民政、人社、衛健等部門也可實時查看,光這一項數據就省去了三個部門的表格填報。”
“以前市里要檢查工作,只能翻閱從基層報上來的各項紙質表格,現在通過平臺中的資料文檔中心上傳材料,檢查部門可實時查閱、在線分析,對基層和部門而言都是提質減負。”張毓真說。
讓數字賦能基層治理,荔城區以“管用、愛用、受用”為導向,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治理場景,打造“數字社工”,為基層減負同時賦能地方發展。
對策劃生成的13個鄉村振興項目,西天尾鎮協同中心進行促開工促進度促竣工任務部署后掛圖上云,部門村居通過平臺將工作落實情況持續滾動上報,營造比學趕超的干事氛圍;在森林防滅火中,建成全市首個森林火情監測與無人機聯動平臺,通過“高空探頭+無人機+AI算法”及時在平臺預警,護林員同步在手機端操作無人機定點核實,保證火情處置打早打小,巡林時間由1天縮短至1小時;在基層“三資”監管領域,打造“三資”監管運行平臺,對項目資金流向、工程項目招投標、履約風險等環節進行智能監管,防范風險;建立“鄉村人才庫”,羅列本土人才、離土人才、外來人才和優秀學子等四類人才的專業領域,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面對時代發展新要求,促進智慧平臺向深向實向新,推動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荔城區西天尾鎮黨委書記陳君表示,西天尾鎮將發揮改革試點優勢,聚焦數字賦能基層治理減負增效探索與實踐,推動廣大黨員、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福建日報莆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