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通暢的公共交通環境,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各地四通八達、規模龐大的公共交通網絡貫通城市、暢達鄉村。如果沒有交通規則,交通會陷入混亂,甚至導致事故等悲劇。打造文明和諧的公共交通環境,需在推進交通安全管理高質量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更需培養全民的交通文明意識,才能持續注入城市條條“動脈”的暢通活力。
“行”之有序,制度其里。打造文明交通,首先需要強化“硬支撐”,各地應堅持完善立法、加強執法和注重優化等舉措相結合的思路,健全完善道路交通法律體系,確保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同時,有關部門還要持續對轄區內的交通信號燈、標志標線、隔離護欄、視頻監控等設施設備進行不定期排查維護、優化提升。在此基礎上,適當加大對非機動車逆行、騎行接打電話、違法載人等不文明交通行為的整治和教育力度,堅持以加強設施設備保障、健全完善法規、加大執法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將“文明交通”外化于心、融入日常。
精細多元,德理共治。有關部門還應針對不同的道路主體,推出精準的交管舉措和文明疏導措施。對于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共享汽車、自動駕駛車輛等新興的交通參與形式,應及時研判其特殊性,避免對城市交通治理的影響,確保道交法及其實施條例與時俱進。在引導機動車、騎行者踐行交通文明方面,應積極探索將文明交通征信體系建設,結合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并加大對機動車“不禮讓行人”等不文明交通行為的查處力度,強化“一盔一帶”安全守護,注重提升騎行者、行人的交通規則意識,帶動各類交通參與者的文明程度和規則意識不斷增強。
涵養風尚,久久為功。文明城市需要文明交通,文明交通呼喚文明市民。文明交通不僅要靠剛性約束、靠積極引導,更要靠市民自身素質的提升。各地應持續推動文明交通宣傳進企業、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以精細豐富的志愿宣傳服務,倡導人人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摒棄各類交通陋習,使“守法規知禮讓、安全文明出行”成為各方共識,讓文明禮貌、舉止得體是作為交通參與者、廣大游客的自我要求和道德底線。同時,還應鼓勵廣大黨員干部帶頭遵規守法,發揮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市民爭做文明交通的宣傳者、共建安全的參與者,以實際行動匯聚起文明交通的涓涓細流,帶動形成全社會人人建設交通文明的行動自覺,營造文明出行、守法出行、平安出行的良好氛圍。(漳州文明網 張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