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方案》提出,到2027年年底,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更加健全,餐飲浪費得到有效遏制。(11月26日 現代快報)
推動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全民監督是其中“關鍵一招”。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全民監督既能激發公眾參與熱情,又能通過集聚社會合力形成對浪費行為的有力道德約束,營造濃厚的“節糧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氛圍,從而倒逼公眾形成“節糧自覺”。
眾所周知,糧食浪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無論是生產、流通,還是消費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損耗和浪費。全民監督的重要意義在于,當人人都是“監督員”,就能夠彌補傳統監管的盲區,尤其是對于隱性浪費、個體不良習慣以及社會風氣等問題,通過“隨時隨地”的全民監督力量,能夠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全民監督具有兩大顯著優勢。一者,全民監督貼近實際生活,能夠從細微處發現浪費問題。比如在餐飲消費環節,公眾能夠直接觀察到商家未明確提醒“按需點餐”或消費者過度浪費的現象,并通過拍照、舉報或線上討論等方式曝光,形成即時糾偏。二者,全民監督的參與主體是全社會成員,每個人都成為浪費問題的“發現者”和“記錄者”,其覆蓋范圍不僅包括日常消費場景,還涵蓋了糧食生產、加工、儲存等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角落。
現實是,在遏制糧食浪費問題上,全面監督的力量遠沒有發揮其真正作用,某種意義上而言,全民監督節約糧食的意識還處于“喚醒狀態”。可見,全民監督雖然潛力巨大,但需要一定的機制來調動、激活,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就要求通過社會動員、技術支持、獎懲機制等多種方式,把全民監督的意識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調動起來。
大數據時代,技術是全民監督的“助推器”。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公眾能夠快速分享各種浪費行為,通過網絡快速傳播形成輿論熱點,從而倒逼相關方進行整改。此外,開發專門的“節糧監督”應用,方便公眾舉報浪費行為,同時記錄個人節糧貢獻,從而激發更多人參與監督。
喚醒全民監督力量需要建立可操作的激勵措施,讓監督浪費有獎看得見、摸得著。同時,還要讓懲戒落地,對浪費糧食行為動真格。對于被多次曝光浪費的商家或單位,進行懲罰,包括公示通報、行政處罰甚至經濟制裁等,以提高違規成本。獎懲機制的雙向激勵,能夠充分調動公眾監督的積極性,讓浪費行為無處遁形。
需要強調的是,全民監督并非單向的“他人監督”,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監督”。你在監督他人是否浪費糧食,同時別人也在監督你是否節約糧食。當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既是監督者,也是被監督者時,自覺行為將逐漸替代不良習慣。
糧食浪費問題的解決,不僅僅關乎經濟效益,更是一場道德與責任的考驗。全民監督作為解決浪費問題“關鍵一招”,能夠通過廣泛的社會參與,形成強大的倒逼機制力量,讓節糧從被動變為主動,從倡導變為自覺。如此,節糧意識將會真正深入人心,讓節約糧食的風尚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泉州文明網 孫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