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文氣沛然。六尺巷傳承“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張英,以一封家書化解了鄰里糾紛,以一部《聰訓齋語》影響后人治家。品味《聰訓齋語》中的家風家教家訓智慧,能夠促使我們更加懂得六尺巷的可貴之處。
“?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張英在《?聰訓齋語》中闡述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立品、讀書、養身、擇友”。一方面,要求子孫“務本力田、隨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讀書、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另一方面,還強調?廉儉禮讓,謹言慎行,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英的家風家教家訓,不僅影響了他的后代,而且還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英的幾個兒子由于受到良好家風的熏陶,都有所成就。次子張廷玉的成就最大,歷仕康雍乾三朝,重視建章立制,勤勉于職,廉潔奉公,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三子張廷璐,兩任江蘇學政,選拔出劉綸、沈德潛等人才;六子張廷瑑,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性格誠篤,“刻苦礪行,耿介不妄取。”他們的事跡,無疑使《聰訓齋語》中的諄諄教誨更具說服力。此外,張英的家訓與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兩者不謀而合,相互相誠,相得益彰,可見張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精辟見解和實用性。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良好的家風,無疑是促進社會風氣向善的重要催化劑。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領導干部自身又是家人的榜樣。激活家庭“廉細胞”,涵養清廉好家風,黨員干部既要重言教,更要重身教。焦裕祿同志在去世前說:“我也沒啥好留給你們的了……”可他留給家人的,是溫情美好的回憶,是堅定高尚的品格,是正直清明的“焦門家風”;福建東山縣委原書記谷文昌“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仍在當地干部群眾中傳頌;“為民書記”鄭培民不僅時常提醒自己,廉潔從政是領導干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內在要求,必須做廉潔從政的模范,還經常告誡妻子“送禮就是給我們送‘錯誤’,堅決不能收”。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林則徐曾這樣教誨自己的兒女。相比于物質財富,良好的家風家教家訓更為難能可貴,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值得珍藏的遺產。“身教”大于“言傳”。家風沒有“課本”,它既不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也不是揮舞的棍棒,更不是做錯事之后的說教。時至今日,家風早已不只是那些大家族的一紙家訓,也不是知識階層和文化人士的專利,它日用而不覺,如春風,如陽光,如細雨,浸潤在每位黨員干部的人生記憶和精神底色中。(安溪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