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位,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21日,廈門市民政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全省首個社區慈善基金發展政策。此舉旨在將慈善服務的觸角向基層延伸,以社區“小”基金撬動基層治理“大能量”,為有需要的困難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幫扶和支持。
今年來,廈門市民政局會同市委社會工作部,借鑒四川、山東、重慶、南京等兄弟省市的有益做法和經驗,通過實地走訪等深入了解居民需求,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在持續不斷的探索后,今年10月16日兩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對社區慈善基金的含義進行界定,規范社區慈善基金名稱,明確社區慈善基金管理機構的設立、職責、決策和監督,提出社區慈善基金設立的6個流程。在慈善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上,明確社區慈善基金的資金來源、使用范圍,區分慈善救助、慈善項目資金使用的不同申請審核程序,并從財務管理、信息公開、常態監管等方面就社區慈善資金管理進行規范。
《指導意見》填補廈門市城鄉社區慈善基金標準化建設的空白,為廈門市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鄔仁剛指出,社區慈善基金作為對現有慈善基金的補充與拓展,以其專項性、便捷性、靈活性和救急性四大特點,正成為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
《指導意見》出臺一個多月來,社區參與設立慈善基金的積極性很高。截至目前,已有湖里區金安社區、東榮社區、興華社區等3個社區,依托該區慈善會設立社區慈善基金,籌集資金34.57萬元。近日,金安社區就使用了1萬多元的社區慈善基金,及時對一名困難群眾進行救助。
下一步,市民政局將統籌推進全市社區慈善基金建設,加強對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的指導和監督,發揮社區基金在改善民生、整合公益資源、拓寬資金渠道、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構建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社區運作的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新格局,利用“善資源”撬動“大治理”,匯聚“小資金”溫暖“大民生”,推動社區慈善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社區慈善基金
從哪里來?
據悉,社區慈善基金的資金來源多樣化,主要包括社區(村)自籌的符合規定原始資金,企業、商家、組織、駐地單位、居(村)民等自愿捐贈的資金,通過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公開募捐項目(活動)籌集的資金,區慈善會的資助以及其他合法收入。
社區慈善基金
用在哪里?
社區慈善基金的用途聚焦于回應和解決社區需求,支持各類公益慈善活動和項目,包括扶貧濟困、扶老助殘、救孤恤病、支持教育和文化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改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等。此外,基金還用于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志愿服務及開展慈善宣傳,全面促進社區共建共治共享。
數據
79家慈善組織支出13億余元
5年來,惠及上百萬人
慈善是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發展慈善事業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增強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途徑。目前,市、區兩級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有79家。5年來,各慈善組織共支出13.21億元,實施各類“慈善+”活動,支持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助學、救災以及發展科教文衛體事業,受益人次近135萬;先后有4名個人、1家企業獲“中華慈善獎”,8個單位、個人及項目獲首屆“福建慈善獎”,76個慈善項目在歷屆“善行八閩—公益慈善項目大賽”上獲獎,5家慈善組織、8名慈善從業人員獲“愛心廈門”建設先進表彰。(廈門文明網 廈門日報記者 翁華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