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朋友打卡同安縣衙舊址,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魅力。 同安區供圖
同安孔廟是廈門大力推進歷史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同安區供圖
近日,廈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迎來新進展,保護規劃、申報文本通過專家審查。近年來,廈門不斷探索修繕保護、活化利用、文化傳承等方式,精心守護文化遺產。同安作為千年古城,是廈門文化的根源地。懷揣著“保護好同安的歷史文化資源,就是留住廈門的歷史文脈”的責任擔當,近年來,同安區大力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活化利用文化資源,讓眾多文物古跡煥發新生機,打造廈門歷史文化保護“同安樣板”。
同安舊縣衙 千年遺址煥發活力
近日,2024 Challenge Xiamen 廈門鐵人三項公開賽在同安舉行。眾多外國選手走進同安古城歷史文化街區,打卡同安縣衙舊址,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魅力。瑞士選手Sven Altermatt表示,他第一次來中國,在這里體驗到不同的文化,感到非常新奇和興奮。
據了解,同安舊縣衙迄今已有1095年的歷史,曾是古同安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首仕同安的4年6個月就住在里面,留下不少遺跡,被保存至今。
多年來,通過保護修繕、活化利用,這里被打造成以朱子文化為特色的市民公園,千年文脈不斷煥發新活力。
如今,這里建有全球首座實質性運行的朱子書院,還擁有同安文庫、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閩臺民俗文化展示館等一系列文化場所,構筑起古同安歷史文化研究園。
其中,由紅磚樓改造而成的“同安文庫”系統收集展示了各界人士捐贈的學術著作、書畫作品、音像視頻、非遺展品、文創產品等,成為同安文化資源的集中地。“同安文庫咖啡”提供咖啡、點心等休閑食品,提供便民、靜心、放松的閱讀環境。這里不僅是凝聚同安文化的信息存儲空間,更是同安文化傳播的開放平臺。
此外,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存有紙質族譜2000多冊、電子檔案族譜約5萬冊,設有詹姓、彭姓、許姓、江姓等館藏族譜專區,是兩岸宗親尋根謁祖的良好載體;閩臺民俗文化展示館則存放著大量歷史文物,以閩南文化生活印記展現兩岸的緊密聯結。
同安孔廟 打造文化活動陣地
古樹婆娑,廟宇莊嚴。坐落于同安東溪西畔的孔廟,是同安古城的一處幽靜清雅之地。
就在上個月,同安孔廟剛完成修繕維護。此次修繕遵循最少干預原則,對園內進行結構加固、破損修復等。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安孔廟跨越歷史,成為廈門大力推進歷史文脈延續的重要標志。
同安孔廟同時也是同安區博物館,主要展出本地出土、搜集的歷史文物,其中百余件石雕、碑刻尤其引人矚目,被譽為“同安兵馬俑”。為了永久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安區博物館利用VR、AR數字化技術,將孔廟主體建筑、部分石雕和碑刻等濃縮于“同安孔廟”微信小程序,讓市民游客打開手機就能輕松“參觀”孔廟。
作為古同安的文化地標、廈門現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建筑,同安孔廟多年來承擔著祭孔的重任,每年都有兩岸同胞前來緬懷至圣先師。這里不僅是古同安祭祀孔子、傳承儒學、興賢育才的重要場所,也是科學教育中心和文教昌明的標志。近年來,隨著研學熱潮興起,同安孔廟積極創新打造研學文旅場景,接待廈門及周邊地區的研學、團建、成人禮、高考誓師大會等社會教育活動,日常開放參觀人數和社會團體接待總數穩步增長。
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活化利用、以用促保,今年以來,同安孔廟不斷探索更多的可能。未來,同安孔廟將通過開展圖片展、流動展,舉辦公益班、夏令營等特色活動,打造市民群眾喜愛的文化陣地,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火”起來。
文公書院 興賢育才薪火相傳
紫陽過化祠院軒然,輪峰挺秀源遠流長。文公書院位于同安大輪山南麓,它是廈門最早的書院,也是泉州府屬最早的官辦書院。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朱熹蒞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并在同安開創講學之風,使同安成為聞名遐邇的“海濱鄒魯”。文公書院的名字源自朱熹,其始建于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距今已有674年的歷史。其存在,體現了尊師重道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也是朱熹“興賢育才”思想延續的實物見證。
百年學府同安一中在大輪山腳下,與文公書院為鄰。今年,同安一中認管文公書院,并于上個月正式啟動文公書院活化利用工作,該書院也成為大中小思政一體化教育基地。
10月22日,2024年“師·月·閱”讀書沙龍活動在文公書院舉辦。來自高校、中小學的數十名教師及文化工作者在文公書院共讀朱熹經典文學作品,感悟朱熹教育理念精髓。據悉,本次活動也是文公書院啟動活化利用以來的第一場線下活動。
同安一中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學校還將以文公書院為載體,開展系列“大思政課”實踐活動,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引導教師品讀朱子經典作品,探尋新時代教育的“源頭活水”。(海西晨報記者 洪艷艷 袁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