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鄉里大熱鬧,敲鑼打鼓歡歡喜……”戲劇演出前,臺上大屏畫面緩緩展開,音響里傳出的莆田方言,瞬間就吸引了臺下觀眾的目光。連日來,秀嶼公安利用轄區各個村莊“做大戲”的時機,在開戲前播放短視頻《十尺連心路》,向鄉親們傳揚新時代文明鄉風。(11月15日 文明風)
古戲臺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承載著莆仙戲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是各地老百姓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壽慶喬遷等重要時刻,村社和群眾紛紛邀請劇團在古戲臺上演戲助興。這種傳統的習俗,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人們與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它是莆田人民骨子里對傳統文化熱愛的最直接體現,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然而,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古戲臺不應僅僅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更應成為傳播新時代文明風尚的新平臺。秀嶼公安的創新之舉,就為古戲臺的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利用轄區村莊在古戲臺“做大戲”的機會,在開戲前播放精心制作的三句半短視頻《十尺連心路》。這一舉措,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它巧妙地融合了平海卓東村“十尺路”佳話以及謙和禮讓的傳統文化元素,采用莆田方言和三句半這種接地氣的形式,通過情景演繹,將新時代的文明鄉風融入其中。這種表現形式對于臺下的觀眾來說,如一把文明的鑰匙,打開了觀眾的心門。村民林阿婆說:“這個效果好,像卓東村修路這樣身邊的事情被搬上戲臺,更能引起強烈的共鳴。”
古戲臺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它扎根于鄉村,與廣大民眾緊密相連。在古戲臺上傳播新時代文明新風,能夠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深入到基層群眾的心中。一方面,古戲臺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在這里,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一起觀看表演,為文明新風的傳播提供了龐大的受眾群體。另一方面,古戲臺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能夠為新時代文明新風的傳播增添濃厚的文化氛圍。古老的戲臺、傳統的戲曲藝術與新時代的文明內容相互交融,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
要讓“古戲臺”更好地綻放文明“新風采”。除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定期在此開展活動,各地應加大對古戲臺的保護與修繕力度,確保古戲臺這一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長久地存在下去,為文明新風的傳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鼓勵更多的部門和社會力量像秀嶼公安一樣,積極創作與新時代文明相關的優秀文化作品,并借助古戲臺進行廣泛傳播。此外,還可以開展與古戲臺文化相關的培訓和教育活動,提高民眾對古戲臺文化價值的認識,增強民眾在古戲臺傳播文明新風的參與意識。
古戲臺文化瑰寶,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探索其在新時代文明傳播中的新功能。多將各地的文明新風、村民議事、好人美德、美德家庭等搬上古戲臺,如此,古戲臺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文明“新風采”。(福州文明網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