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整治網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規范使用亂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和育人生態,中央網信辦、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10月13日 人民日報)
當前網絡已經廣泛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通俗易懂、具有豐富情感表達優勢的網絡語言文字借助社交媒體迅速傳播,部分符合社會語言審美和大眾文化審美的網言網語如“點贊”“刷屏”等獲得了社會和大眾的廣泛認可,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詞語表達。然而,網絡平臺隨之頻現的網絡語言文字也同時出現了粗俗化和無價值化傾向,出現了各種不規范使用亂象,給信息傳遞帶來不良影響,甚至溢出屏幕,頻繁出現在口頭交流甚至書面用語中,因此網絡語言文字亂象值得關注和重視。
網絡語言文字亂象,更多時候也許只是在追求一時娛樂效果、獨特個性和流量效應,卻容易使人忽視了語言內在的文化價值和廣泛的、潛在的社會影響。文字是進行自我表達的載體,亂用、濫用網絡語言文字,就會沖擊語言文字的規范性和純潔性,給未成年人的語言文字學習帶來困擾,極易誤導未成年人形成錯誤的語言習慣,對知識傳播造成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未成年人處于語言學習和價值觀形成關鍵階段,語言文字是其重要信息源,不規范網絡語言文字的泛濫使用易誤導他們的語言認知和行為習慣,如“醬紫”“藍瘦香菇”等刻意改變漢字音、形、義的網絡語言,對他們學習通用規范語言產生了危害性影響。
網絡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是網絡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塑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和促進文化傳承。橫豎撇捺有乾坤,一筆一劃顯文明,網絡語言文字的繼承和創新,不能盲目任性,只有堅守語言文字的基本使用規范,依法規范和合理引導,網絡語言文字才能在繼承中不斷開拓創新的路徑。針對網絡語言文字不規范使用亂象,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語言文字相關法律法規的科普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語言文字規范使用重要性的認識,倡導全社會文明用語用字,營造全社會重視和參與的良好氛圍,推動全社會網絡用語用字綜合治理。
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守好網絡語言文字的規范底線,需要多方協作配合。有關部門要積極動員各方力量,積極查找網絡語言文字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問題及其危害程度,持續完善監管監測機制;網絡平臺要堅守好職業道德,承擔起主體責任,運用技術手段加強對內容的審核和管理,筑牢抵制不規范網絡語言文字的“防火墻”;廣大網民要牢固樹立正確的語言觀,文明上網,規范用語,全社會共同推動網絡語言文字的演化回歸正確的軌道,促進網絡語言文字的繁榮健康。(廈門文明網 吳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