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村的年輕人》
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詔安縣著手破解宣講品牌不突出、宣講范圍不全面、宣講形式不出彩等“硬傷”,近年培育打造“大理包”特色宣講團,繪制“詔安大理包”個性化徽章,廣泛吸收各類理論宣講人才、文化使者、身邊“名嘴”等宣講力量,將黨的創新理論、學習輔導材料、“小蜜蜂”擴音器等宣講物品裝進雙肩包,打造一支宣講模式常出常新、宣講隊伍隨叫隨到、宣講場所因地因勢的“大理包”特色宣講隊伍,將黨的創新理論送到民眾中去,傳播詔安“好聲音”。
這支隊伍成立兩年來,共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宣講468場,線上線下受眾達43萬人次。特別是今年,全面開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宣講隊足跡遍布全縣15個鄉鎮253個村(社區),其中,宣講作品《咱們村的年輕人》在“讓青春綻放絢麗之花”福建青年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活動比賽中,榮獲全省三等獎。
舉辦“福小宣”北湖有約宣講活動
挖掘百姓名嘴,讓宣講隊伍“強”起來
詔安縣按照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熟悉省情民情、宣講經驗豐富的標準,在縣鄉兩級組建由領導干部、資深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宣講團,突出宣講權威性。同時,拓展選人用人視野,通過甄選熱心網友、發布招募信息等方式,深入各地各部門各單位挖掘政治過硬、宣講生動、熱心公益的“百姓名嘴”,廣泛吸收離退休干部、村里的致富能手、工廠車間的活躍分子等民間講故事好手。宣講團從最初12名發展到現有245名成員,既有72歲的宣講老將,也有10歲的萌新小兵;群體類型多樣,既有退伍老兵、返鄉青年、道德模范、駐村干部、烈士親友等10余支“草根”群體的作用,用群眾的語言講給群眾聽。
分類組建隊伍,根據宣講主題和個人特長,將擅長講、答、演、唱等宣講人才組合在一起。在青少年宮選拔一批的優秀紅領巾講解員組成詔安“大理包”·“好好學習”小分隊,選拔35周歲左右、具備一定理論素養的黨員干部組成詔安“大理包”·“理響青年”小分隊,邀請社區“老干部”“老教師”“退伍老兵”“老模范”組成詔安“大理包”·“銀發”小分隊,形成全年齡段宣講梯隊。在培養行家里手方面,連續舉辦兩屆“文化使者”評選活動,通過搭建比武擂臺,選拔優秀宣講人才。
同時,特聘一批致力于講好詔安故事的代表人物,動態更新名庫,比如聘任了“全國最美公務員”梁志埠負責宣講駐村故事、聘任了“中國好人”吳志雄負責宣講鄉村振興的故事、聘任了福建省優秀基層婦聯主席陳曉冬負責宣講返鄉創業青年的故事、聘任了福建省勞動模范張鷺媛負責宣講企業及新階聯的內容、聘任了漳州最美文化工作者黃麗冬負責宣講非遺等傳統文化等,不斷充實宣講力量。定期組織宣講業務骨干培訓,通過“理響百場”電影藝術黨課放映活動、理論宣傳宣講“六進”等活動載體開展實操式培訓,打造一支業務精、肯吃苦的宣講工作隊伍。
緊扣中心大局,讓宣講內容“實”起來
如何講出“百姓味道”“時代味道”?詔安縣“大理包”宣講團以理論型宣講解讀“大主題”,對重大主題宣講工作進行系統謀劃,清單化穩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黨紀學習教育”等重大主題的宣講工作。圍繞“三個務必”、人民至上、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改革等主題精心編寫宣講提綱,形成253個項目型宣講清單。
宣講團主動順應新時代人民群眾需求變化,圍繞“尋找老故事、挖掘新故事、選出好故事”的目標,把群眾身邊的感人事跡、先進模范、身邊典型作為詮釋黨的創新理論的生動素材、經典案例,收集“西梧村漁村蝶變”“用生命赴湯蹈火的烈士張曉杰”“芭樂妹妹‘陳曉冬’”等不同類型的典型故事10余個,寓理論于故事。同時,根據時事熱點、基層需求,創作《用文化光彩凝聚發展力量》《詔安好貨 巾幗來說》等宣講微視頻廣泛傳播,用身邊人身邊事引導群眾、鼓舞群眾,宣講員講得真實、講得鮮活,群眾聽得下去、聽得進去。打造《點“蠔”成金 漁村振興》《“五心”解鎖漁村蝶變密碼》等宣講作品,代表漳州市參加全省宣講大賽,扣人心弦。
用政策型宣講,講活“大道理”。目前醫保局、工信局、人社局等部門主動聯系“大理包”宣講隊開展各類惠民政策型宣講。共有8組政務惠民宣講小分隊深入到群眾家中,組織開展“暖心醫保走基層”“家電家裝‘以舊換新’”“‘詔’聚英才”招聘等政策宣傳宣講活動,用“短、快、簡”的家常宣講方式,講政策法規、講農業技術、講生活妙招、講急救知識,在互動交流中把理論政策講“實”講“透”,惠及群眾近5萬人次。
宣講隊在中山文化廣場結合非遺潮劇開展宣講活動。
聚焦模式創新,讓宣講方式“趣”起來
為了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詔安縣“大理包”宣講隊在宣講方式上不斷守正創新。
依靠文化資源優勢,宣講隊圍繞如何讓傳統“非遺”講好新思想方面尋求新突破、打開新路徑。深入挖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詔安鐵枝木偶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詔安潮劇”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探索推出“鐵枝木偶戲+潮劇+理論”的宣講新模式,實現人“偶”同臺宣講。此外,充分調動“大理包”宣講隊成員中的省市級非遺傳承人以“表演展示+主題宣講”的形式持續開展非遺項目進村居、進景區等活動,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
“大理包”宣講隊還采取“文藝搭臺、理論說唱”的形式,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情景劇目、小品演繹,編排《逐夢前行》《寫故事的人》《暢游烏山》等節目,依托宣講隊里的文藝骨干把理論“演出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推進理論傳播。將政策凝成曲藝,瞄準深受詔安本地群眾喜歡的潮劇藝術,用“三語”(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把理論“唱出來”,佐以潮樂現場演奏,懂行的觀眾根據字幕一同輕聲哼唱,臺上臺下其樂融融。推出百場“文藝范”電影黨課,以“理論宣講+電影藝術黨課”,讓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在觀影宣講中汲取前行力量。
同時,積極探索數字賦能理論宣講做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單系統,廣泛收集群眾意愿和意見,制定宣講菜單,根據宣講菜單“量身定做”宣講內容,設置6個分類,整理上架近百門優質宣講課程,通過“群眾點單、專家授課”的模式,實現由“我說什么你聽什么”到“你要什么我講什么”的轉變。目前“詔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注冊群眾104171人,理論政策宣講點單需求超過3000次。
串聯特色資源,讓宣講陣地“活”起來
詔安縣“大理包”宣講隊因地制宜用好各類場地、激活各種資源,讓“隨時隨地學習,隨時隨地感受奮進力量”成為理論宣講的新風尚。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革命舊居舊址、詔安文化藝術中心、道德講堂、百姓大舞臺等基層理論宣講陣地,結合專題宣講活動、傳統節日等各類時間節點,結合文明實踐活動,在服務中搞宣講,在宣講時做服務,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善用“新平臺”。借助縣融媒體中心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利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全面拓展網絡宣講陣地,培育壯大“理論+融媒”“網絡+宣講”的理論宣講“新矩陣”,實現網上網下共享、線上線下互動。目前圍繞品牌創建、活動開展、階段綜述等制作了45個原創宣講微視頻作品,指尖傳播達46.2萬次。
以“群眾在哪里,大‘理’包就背到哪里”的宗旨,借用潮劇大觀園、中山文化廣場、村TV小劇場、北湖有約等網紅打卡地標,深入群眾靈活開展理論書籍、學習用品的分發和面對面宣講,確保民眾在哪里,黨的聲音就傳播到哪里。(東南網 詔安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