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十八彎喲!”“向左走哦!”……在一個個精美路牌的指引下,近日,記者驅車前往寧德市霞浦縣下滸鎮四斗村上鳳門垅自然村。站在村口抬頭仰望,石頭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農家小院修葺一新、各美其美,游客暢游其中,格外愜意自在。
游客在山頂觀景臺拍照打卡。朱靈塬 攝
“兩年前,村子可不是這番美景。”拾級而上,行至半山腰,碰見“山哈人家”農家樂的老板雷德義。灶臺前,他和愛人配合默契,不一會兒,冒著熱氣的畬家“咸飯”相繼出鍋,端到客人餐桌。“過去交通不便,缺少產業,村民紛紛外出務工,民房閑置,雜草叢生。”雷德義回憶說。
上鳳門垅村是少數民族村,背山面海、景色優美。但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勞動力大量流失,人氣日益冷清,逐漸失去昔日光彩。這樣的山村,發展從何處破局?
上鳳門垅村的答案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村”游產業。
整治環境、改造公廁、修建公路……2016年起,一項項村容村貌改善提升項目有序開展。上鳳門垅村開啟“美顏”模式,山上新建的觀景攝影臺吸引一撥撥游客前來吹山風、賞海景。
借勢而上,2023年,在相關部門指導和幫助下,上鳳門垅村成功引進設計公司對村莊的環境、產業、旅游開展系統規劃,構建起科學合理的鄉村空間格局。
藍圖雖已繪就,資金緊缺問題隨之而來。深研政策、勤跑部門,四斗村黨支部書記蘭秀茜帶領村干部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截至目前,上鳳門垅村先后投入300多萬元,建起果蔬采摘、農事體驗、畬家風情民宿、圍爐煮茶區、親子休閑區等別具特色的旅游項目,并融入鄉村觀光、攝影寫作、休閑、度假、居住等多種旅游功能,打造特有的“文化田園休閑旅游”。同時,該村還從現有可利用資源入手,將村內宅基地、舊房屋、閑置土地、山林等資源,通過土地流轉,將閑置資源轉變成發展資本。
村莊變“景點”,民房變民宿,村子人氣漸旺。如何把“流量”轉化為“留量”,一道新課題擺在上鳳門垅村面前。搞培訓、引客源……上鳳門垅村與旅游公司加深合作,組織開展多樣化學習和技能培訓,提升村民干事創業本領;做強景點的管理和營銷宣傳,強化客源引流;聯合作家協會等共同創建采風創作基地,文藝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下一步,上鳳門垅村將持續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將上鳳門垅村建設成宜居宜業的美麗畬村。”談起未來的計劃,蘭秀茜目光堅定。(閩東日報記者 朱靈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