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戲下鄉(xiāng),一頭連著農民的文化需求,一頭連著文旅部門的文化供給,中間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集中力量、精準施策、擔起責任、演好大戲,真正把惠民演出的“遙控器”交到老百姓手里,讓惠民大戲的掌聲在百姓家門口響不停。
作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的送戲下鄉(xiāng),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隨著網絡直播、短視頻普及盛行,盡管農民獲取文化資源的途徑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但送戲下鄉(xiāng)仍然以其現場感、完整度、互動性等特點,不僅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受到老一輩農民朋友的喜愛。
然而,一個時期以來,送戲下鄉(xiāng)一度出現老生常談多、新曲新調少,讓老百姓感到審美疲勞,看戲興趣不大。
有鑒于此,筆者以為,兵馬未動,調研先行。各地在開展送戲下鄉(xiāng)前,不要急著或為了送戲下鄉(xiāng)而下鄉(xiāng),而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前期調查研究。畢竟,沒有摸清群眾需求,展演的劇目與當下群眾生活脫節(jié),難以引發(fā)共鳴;沒有充分考慮受眾對象、興趣愛好等客觀條件,很有可能出現觀眾稀少、送戲地點為空心村等現象;保障和監(jiān)督機制不完善,演出安排機械化,追求場次落實、輕視演出效果等,最終都會做些勞民傷財的無用功。
為了讓百姓看好戲,一方面,讓惠民演出好戲連臺,要精心遴選“從鄉(xiāng)村來、演百姓事”的好劇目,建立完善好戲連臺的系列精品劇目,為群眾生活幸福加碼。比如,針對農村地區(qū)有些婚喪喜慶活動攀比之風日盛,人情消費攀升,群眾不堪重負等問題,以生動有趣接地氣的形式予以展現,不僅可以抵制相互攀比的不良習氣,還能倡導崇德尚禮、健康節(jié)儉、文明和諧的社會新風尚。
另一方面,要把惠民演出的“遙控器”交到群眾手里,要不斷努力探索“區(qū)域聯供、地區(qū)互送”新模式,實現“群眾點單、政府端菜”的“點對點”供需全鏈條服務,確保把好戲送給群眾看,讓送戲下鄉(xiāng)變成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從而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同時,加強送戲下鄉(xiāng)與鄉(xiāng)村文旅相融合,既“富腦袋”,也“富口袋”,讓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
總之,送戲下鄉(xiāng)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送戲下鄉(xiāng)的效果好不好,最終還得讓老百姓說了算。(安溪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