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25個中國記者節。這個以職業為標簽的節日,值得記者們好(zuò)好(gè)慶(cè)祝(huà)。
為了讓腳步和群眾走得更近、新聞更貼近民生,我們經過精心準備,決定來一場“一日換崗”體驗活動。泉州晚報社融媒體中心記者兵分六路,深入基層,化身古城講解員、非遺守藝人、長者食堂幫廚、女子巡邏隊隊員、環衛工人、愛心志愿者,親身體驗不同職業的酸甜苦辣。我們“以身入局”,走進自己的鏡頭,在“換崗體驗”中講述文明泉州的故事,也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度過一個有(bù)意(fàng)義(jià)的記者節。
讓世遺寶藏“活”起來 我是公益講解員
■換崗地點:泉州開元寺
■體驗記者:許鈸鈸 攝影記者:王柏峰
向游客介紹東西塔
晴好的天氣將開元寺內的紅墻映襯得愈發光彩明艷,我像往常一樣穿著義工服行走在開元寺唐宋元明清的歷史遺存間。“一座開元寺,半部泉州史。”在這里傳承泉州文化、講好泉州故事,是我成為開元寺志愿者的初衷。
行至拜庭宋代二塔前,一對中年夫妻問起塔的來歷。我從阿育王塔的由來講到眼前宋塔的建造規制,從一場偶然的臺風講到從塔內清理出的刻有“海路都指揮使”字樣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這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有力物證之一。
西塔前,幾名遠道而來的游客駐足仰望,認真傾聽我的講解:“東西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宋代石塔,其宏偉的結構、科學的設計、精湛的雕刻,在中國石塔建筑史上寫下傳奇……”旁邊一位阿姨意猶未盡,問起“猴行者”的故事,還讓我幫她拍了好幾張合照。她說,來到泉州,她想探索更多關于泉州的歷史,留下這座城市更多的記憶。那一刻,我意識到對很多游訪者來說,公益講解員是他們了解這座城市的一扇窗。
忽然想起,有一次在寺里遇到一位來自上海的姑娘,她來泉州之前做足了攻略,蹲在大雄寶殿月臺須彌座前,邊看網上找來的介紹,邊細細核對著石刻。我便也蹲在那里,和她聊了近一個小時。還有一次寺里舉行勤佛民俗活動,幾位同樣來自上海的游客詢問是否有人能為他們講解開元寺,我領了任務,一路從拜庭、月臺須彌座、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講解到東塔,而身邊的聽眾不知不覺竟然聚集了里外三圈。
作為泉州大開元寺公益協會的一名志愿者,我所在的導覽組隊伍已壯大到100多人。大家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利用周末、夜晚的時間聚在一起學習、探討、深挖,只為在游客需要時化身為文化傳播使者,更好地講述世遺之城的故事。而開元寺外,泉州古城講解員的培訓已進行到了第十七期。每逢節假日,他們穿梭在一個個游覽點,講述著最動人的泉州故事。
讓世遺之城“靚”起來 我當城市美容師
■換崗地點:新華垃圾轉運站
■體驗記者:林福龍 攝影記者:莊麗祥
清洗垃圾專用運輸車
當垃圾轉運車的車廂裝滿垃圾后,手持細長鐵耙子,彎著身清掏車廂底部的排污口;拿起長柄掃把,仔細打掃垃圾轉運站場地上的各種垃圾;用高壓水槍清洗地面及車廂四周,保持整潔衛生……記者節到來之際,我走進市區新華垃圾轉運站,套上工作服,戴上口罩、手套,當了一回環衛工人,親身體驗“城市美容師”的艱辛與不易。
目前,由泉州市城管局環衛中心負責管理的小型垃圾轉運站共29座,其中鯉城11座、豐澤13座、洛江4座、開發區1座,日均通過29座小型垃圾轉運站中轉156車次約1100噸垃圾。
這次“新崗”體驗的地點新華垃圾轉運站,位于新華路與城北路交叉口,1997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服務面積約6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7萬人,日均轉運垃圾約70噸。
“該垃圾轉運站的開放服務時間根據垃圾收集、道路保潔以及轉運的實際情況來定,工作時間為每天5:30—22:00,有4名操作工人輪班。”市環衛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我,該站采用整體式垃圾壓縮設備,配備負壓抽風除塵除臭及自動噴淋霧化除臭系統,通過水洗、活性炭吸附、光觸媒分解等綜合式工藝技術,達到良好的除臭效果并有效防止臭氣外溢。
開頭提到的“通、掃、洗”幾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一番操作下來,我已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然而,這只是一名環衛工人每天不斷重復的一小部分操作。
環衛工作關系民生,也是城市精細化管理最直接的體現。隨著泉州這座世遺之城的熱度與日俱增,大量游客紛至沓來,他們對泉州的文化氛圍、人居環境贊不絕口。從街巷的保潔,到清晨的馬路清洗、霧炮車上街,節假日更是加班加點,數千名環衛工人用勤勞的雙手打造了干凈整潔、舒適宜人的城鄉環境,默默守護著世遺之城的靚麗容顏。
十指懸絲傳古技 我學非遺木偶戲
■換崗地點:泉州市工藝美術合作社
■體驗記者:張素萍 攝影記者:王柏峰
體驗提線木偶期間,不少市民游客前來拍照、合影。
周末,午后的暖陽灑在合作社的小院里。青年木偶演員姚聰曉從大箱子里拿出三尊精美的木偶:“鐘馗”“小沙彌”“李白”,然后把最輕的“李白”遞給了我。“‘鐘馗’至少四五斤,‘李白’有兩斤,手舉久了會酸。”他笑著說。
源于秦漢、被譽為“百戲之首”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已傳承了千年,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一張閃亮名片。記者節前夕,在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支持下,我有幸體驗了一回“指尖懸絲”的魅力。
在聰曉的講解下,我了解到提線木偶由偶頭、胸腹、四肢、提線和鉤牌組成,最復雜的木偶線可達36條以上。“右手舉鉤牌,虎口對準鉤牌中線。”從藝近二十年,聰曉幾乎掌握了木偶戲各行當表演方式,他用“鐘馗”示范木偶的基本線規。只見他左手手指挑動鉤牌上的腳線,食指一提,小指一拉,“鐘馗”瞬間活了般走起路來,整套動作十分“絲滑”。
看似簡單的動作,在我這里卻遭遇了“滑鐵盧”。我舉著鉤牌,手指“很不聽話”,導致“李白”要么一腳邁出一腳不動,要么雙腳同時動,姿勢也不優美。僅練習了約莫20分鐘,我的右肩就有了酸痛感。而木偶演員在大戲中,鉤牌的線從1米加長到3米,木偶更大、更重。演員在3米高臺上操作,難度成倍增加,演員在操控木偶的同時還要唱詞念白。一到節假日,一天連演七八場是常有的事,長時間的持線操縱讓他們中的許多人患上肩周炎這一“職業病”。
首次“觸偶”讓我有些挫敗感,從文化報道者、書寫者,化身文化體驗者、探索者,其間寫滿了我“看花容易繡花難”的由衷喟嘆,以及對非遺傳承群體的敬意。精湛技藝的背后是非遺藝人不為人知的艱辛,從最基本的持線手法到復雜的情感表達,每一步都凝聚著汗水與堅持。當天的體驗過程中,引來許多游客前來合影,大家對木偶戲的喜愛溢于言表。
近年來,無論是國際友人到訪,還是主動走出國門,泉州提線木偶屢屢登上國際舞臺,備受歡迎。體驗這一非遺項目,也成為游客們到泉州旅游的一大驅動力。正是因為眾多泉州非遺藝人堅守傳承,用精湛的技藝和滿腔的熱情,助推非遺瑰寶融入生活、引領時尚,綻放新的魅力。
一餐熱飯暖人心 我為爺爺奶奶掌大勺
■換崗地點:幸福里長者食堂
■體驗記者:陳玲紅 攝影記者:莊麗祥
長者食堂菜品豐富
上午9點,在豐澤社區幸福里長者食堂,剛收完早餐的餐廚人員緊接著開始了午餐的備菜工作。
老人開餐早,一般11點剛過就會有人來食堂打飯,而此前的兩個小時是后廚最忙的時間。來食堂幫廚的我,此時也緊張起來。為了不“幫倒忙”,我盡量挑一些自己能勝任的工作。
“剁鴨子,我在家做過,這個我可以!”醬鴨是食堂里很受歡迎的一道菜,鴨子過油后,撈起切塊、淋醬就完成。但當我把鴨腿切下來時,來自大廚的指導聲音已經一浪蓋過一浪:“不要來回磨刀,右手放刀背上。”“用力壓,不然皮會碎掉。”“切完后整體移過去,這樣排盤時才好看!”看來,我這家常“山寨”手法還是上不了臺面……
“西紅柿炒雞蛋,這個我應該沒問題了吧?”為了不出意外,我請振興廚師長站旁邊指導。“雞蛋不要翻炒,凝結了就起盤,后面炒西紅柿裹上汁,才能又軟又吸汁。”“西紅柿炒出沙后就把雞蛋液倒下去,翻炒要輕,不然都碎了。”“不會顛勺,你可以上下劃一下鍋菜翻面……”
唉,廚師長也太高看我了,要知道他這口鍋16斤呢!任我怎么來回劃,菜也翻不起來呀。就這點活做下來,我已經一頭汗了。但長者食堂里6個人煎炒油炸要做30道菜,每天從早上5點開工,到晚上8點才能收拾完畢。
從一頓管一天,到頓頓都熱乎。長者食堂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煮飯不方便、人少不好煮的難題,還逐漸變成老人相聚話家常的好去處,匯聚鄰里溫情。全市265家長者食堂持續“飄香”,或許是服務面最廣、老人們感受最直接的利好。服務好泉州134萬老年人口,是建設文明泉州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泉州市全方位構建養老服務體系,著力為老年人編織一張溫馨、安全的養老保障網,實實在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讓“老有所養”更加具象化。
日行萬步護平安 我在古城當“巡警”
■換崗地點:鯉城西街
■體驗記者:許奕梅 攝影記者:王柏峰
西街巡邏,一趟需30分鐘左右。
入選“2024年文旅融合創新街區十佳案例”的西街如今儼然已成為泉州最受歡迎的街巷。上周,我前往泉州市公安局鯉城分局西街警務站,到女子巡邏隊進行“換崗”體驗。這支成立于2023年8月的女子巡邏隊,如今是千年古街上一抹亮麗的“警”色。
西街女子巡邏隊有7名隊員,平均年齡27歲,隊員每天輪班值守警務站和路面巡邏。上午8時,隊員陳晶瑩準時來到警務站,我與她一起值崗。
“網紅天臺在哪里”“泉州特色小吃有哪些”“開元寺怎么逛”……游客咨詢較多的是旅游問題。我雖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也沒辦法對答如流,隊員們卻一個個都是“泉州通”,耐心細致為游客一一解答。
環顧警務站,我發現這里不僅備有便民物件,還準備了泉州旅游地圖,方便游客領取。難怪一到假期,小小站點就成了游客的“打卡點”。這時,一名廈門游客進來咨詢,我用地圖向她介紹如何“打卡”古城里的府文廟、天后宮、德濟門遺址等。
到了路面巡邏時間,在隊員指導下,我戴好帽子,穿上反光背心。裝備一上身,瞬時感覺精氣神都足了!我看到隊員們的警用腰帶上備有警棍、對講機等。
整理好儀容和裝備,我與隊員陳晶瑩、謝惠榮列隊上街巡邏。從鐘樓走到西街口720米,巡邏一趟需30分鐘左右,其間不僅要實時關注周邊警情,還要和她們保持步調一致,這對我來說可真不容易!而隊員們除了日常巡邏,每天還要堅持體能訓練和業務學習,嚴抓每一個動作和細節。她們的颯爽英姿得到周邊游客連連點贊:“真帥氣!”
一天體驗下來,我發現,女子巡邏隊走到哪里,警務服務就延伸到哪里。她們會及時處理游客求助,最常遇到的是證件遺失、財物丟失、孩童走散等。陳晶瑩告訴我,平時她們日行萬步,遇到節假日人流量大的時候,就要早晚不間斷巡邏,忙碌起來一天走2萬多步,不分寒暑。
雖然只有短短一天,但我能明顯感覺到這支隊伍就是市民游客最熟悉的“貼心人”。她們深耕“旅游警務”,以柔性執法、溫情服務成為古城一“景”。今年國慶假期,泉州接待游客數量再創歷史新高。世遺之城文旅火“出圈”的背后,少不了公安民警的默默付出,他們全力營造安全、暢通、有序、文明的旅游治安環境,提高了來泉游客的“幸福指數”。
志愿服務揚新風 我獻愛心做公益
■換崗地點:洛陽村/陳壩村
■體驗記者:林志安 攝影記者:王耿華
穿上紅馬甲,成為志愿者。
穿上紅馬甲,心境隨之發生變化,想到自己成了志愿者,感覺全身都有勁了!
這一天行程滿滿,要與東南公益協會的志愿者們一起前往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洛陽村和陳壩村,慰問抗美援朝老兵和抗美援朝烈士家屬。臨行前,我們準備了許多物資——油、大米、長壽面和衣服。
91歲的林國文和82歲的吳戀兩位慰問對象都是此前媒體關注報道過的老人。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留守朝鮮的志愿軍幫助朝鮮進行戰后重建家園工作。林國文是一名志愿軍文化教員,也參加了戰后重建工作。吳戀是烈士何麗水的后人,何麗水是志愿軍第38軍的一員,1951年在朝鮮漢江北岸的一場戰斗中壯烈犧牲。
“長津湖那個地方很冷。”林國文老人身體康健,至今仍每天堅持跳繩和跑步。我們坐著聊天,老人就開啟了“回憶模式”。此前,東南公益協會給老人送過棉服,這次我們帶來了厚厚的圍巾,他感慨地說:“要是當年戰士們有這樣的衣服穿就好了。”
“你們能來看我,人來就好了,不用帶這些東西。”到吳戀阿婆家時,她正在院子里忙碌著。天氣轉涼,我們給她帶了件羽絨服,我笨手笨腳地幫她穿上。“挺合身的。”阿婆開心地笑了。
聊天中,阿婆說起了自己的英雄父親,回憶往事聲音有些哽咽,我拉著她的手,安慰她要照顧好自己、保重身體。兩位老人都是東南公益協會的長期關懷對象,在多次接觸中,他們與幾位志愿者熟絡起來。公益活動帶給老人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有情感上的慰藉。
城市之美不僅因為景色。走在泉州的街頭巷尾,總有志愿者熱情的微笑和你不期而遇,讓人心頭一暖。他們身著紅馬甲,或在路口執勤,或在社區勞動,或在扶老助殘……在陽光的照耀下,那一抹“志愿紅”顯得格外耀眼,一股“文明風”撲面而來。(泉州晚報社融媒體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