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0日訊(福建日報通訊員 陳君妍 鄭志忠)在仙游縣鯉城街道金井社區,一肩挑書記林黎榮活用“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調解了一起長達21年的鄰里糾紛。
在金井社區鄰里中心往前的交叉路口,有兩戶林姓人家,原本既是鄰居也是朋友,因早年的土地糾紛反目成仇,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一度吵架、起訴,甚至大打出手,歷經多任村干部調解未能成功,積怨長達21年。
在他們的房屋旁,有一條小土路,寬度僅一米半多,坑坑洼洼的路面讓居民通行十分不便,稍有不慎還容易掉入路邊的水溝里。多年來,群眾摔傷、骨折事件時有發生,安全隱患大。
因兩家的歷史遺留糾紛,村里修路進程被阻撓了15年,成了令村“兩委”頭疼的“老大難”問題,兩家人的事也變成了全村人的事。
2018年,林黎榮擔任原稱為“金井村”的一肩挑書記,立馬著手處理這件事。不少人都說,“太難了,幾十年都沒解決,就不要管了”。
眼看著因為這場糾紛多年來無法修路,道路衛生臟亂差、影響村容村貌,而且車難行、人受傷,林黎榮痛心疾首,“再困難再麻煩也要搞”,下定決心勢必要做好這場調解。
為此,林黎榮走訪村里老人、周邊鄰居,了解整個事件的真實情況,不偏信一方。
矛盾調解,何止三顧。由于兩戶人家關系惡化,不愿面對面調解,林黎榮帶領村里的調解隊當起了“中間人”,勸完這家說那家,都親自上門調解了20余次。
“都是鄰居,要以和為貴,各禮讓一分,21年的矛盾該放下了,把當下的生活過好是最重要的。”林黎榮借古喻今,用古時“六尺巷”的故事耐心勸說他們,還多次委托兩家的親戚朋友去幫忙勸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2019年,歷經一年半的時間,改了4次調解協議書,雙方各退一步,終于達成和解。
現如今,兩家關系和緩,一家開起了早餐店,一家將房屋出租,生活和美融洽。他們還為金井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送去了錦旗,感謝干部公正調解,21年糾紛終了。
簽訂調解協議的第二天,林黎榮第一時間安排挖掘機入場,清理雜物,拓寬道路,硬化路面,加裝護欄……修路工作順利開展。煥然一新的道路可以通行大車,交通安全隱患也大大降低。當地還將“六尺巷”典故放入路邊的宣傳欄,以此弘揚“禮讓和諧”文化。
這一事件在當地傳為佳話,金井社區“善作調解”的名聲打響,成為周邊社區調解矛盾糾紛、推動基層善治的典型案例。
矛盾糾紛少,基層治理好。今年以來,金井社區調解隊已化解鄰里糾紛、家庭矛盾13起。每次調解結束,他們都會仔細梳理臺賬,做好記錄,并且不定期會對已調處完畢的糾紛進行跟蹤回訪,滿意率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