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7日訊 如今,走在中山路、三秀路等老商貿街上,路面寬闊平坦,兩側的騎樓店面嶄新整潔,閩南特色的紅墻磚古色古香,與現代化的櫥窗小店交相輝映,古韻和活力交織,文明與時尚并存,不斷煥發出新生機。
古同安,今廈門。位于同安古城區的大同街道是如何傳承與發揚具有廈門特色的歷史文脈的呢?對此,大同街道用“繡花”功夫扎實推進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全面整理挖掘轄區的歷史文化內涵,結合每處文物不同的特點和環境,努力讓其在新時代產生更大的價值。截至目前,大同街道已完成9個文物修繕項目,有序推進10個計劃修繕項目。這些文物的保護也是對同安“正簡流風,紫陽過化,文教昌明,海濱鄒魯”千年文明史的展示和傳承。
以文公書院為例,當前正在進行活化利用工程,通過提升書院內展陳布置,聯合同安一中打造“朱子之路”還原朱熹的一生,呈現朱熹的學術成就,將進一步豐富古城研學游這一同安文旅融合的新型業態。
大同街道還不斷推陳出新,保留傳承轄區手工技藝、節慶習俗等優秀傳統文化,舉辦“踩街民俗”“古城燈會”“馬隊迎王”等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讓精彩非遺民俗走上街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下一步,大同街道將圍繞區委“兩城兩區三線多節點”發展規劃,立足“一心兩翼”發展格局,統籌好“古”與“新”的關系,推動古城片區有機更新、城東片區轉型升級、城北片區新興發展,著力助推轄區高質量發展再上新水平。(同安區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