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文明的結晶,是文化的載體。它們歷經滄桑,穿越時空,訴說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現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
文物是歷史的“活化石”。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到商周的青銅器,從秦始皇兵馬俑到大唐的絲綢之路,從故宮的巍峨壯麗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從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到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遺跡,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講述著一個故事。三星堆遺址神秘的青銅面具,展現了古蜀文明的獨特魅力;萬里長城蜿蜒起伏,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秦始皇兵馬俑氣勢恢宏,彰顯了秦朝的強大國力;故宮的紅墻黃瓦,訴說著明清兩代的興衰榮辱;泉州的開元寺,煥發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文物是文明的“教科書”。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文化內涵和科學技術,是研究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資料。通過對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的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技水平、文化藝術等,進而探尋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汲取中華文化的智慧。對甲骨文的研究,了解了商朝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思想;對絲綢之路的研究,展現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對四大發明的研究,揭示了中國古代科技的輝煌成就;對福州三坊七巷的研究,明白了明清時期的里坊制度;對朱熹理學文化的研究,清晰了中國幾百年的思想文化發展……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明的載體,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為中華兒女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
文物是文化的“傳播者”。文物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動名片。它們承載著民族記憶,訴說著文明故事,以其獨特的魅力跨越時空,溝通心靈。要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通過博物館展覽、數字化呈現、文化創意產品等多種形式,將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能夠走近文物,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走進”歷史現場,沉浸式體驗古代生活;可以開發以文物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將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讓文物走進千家萬戶;可以加強國際文化交流,通過文物展覽、學術研討等活動,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文物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世界舞臺上綻放中華文化的璀璨光芒。
文物是沉淀的歷史,是凝固的藝術,是民族的靈魂。它并非冰冷的石頭或褪色的絹帛,而是跳動的脈搏,流淌的血液,是與先輩進行無聲對話的橋梁。讓沉睡的文物醒來,讓古老的文明新生,這不僅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讓文化的根脈,在文物保護研究利用中賡續傳承,生生不息。(大田縣委文明辦 羅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