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大電商平臺陸續拉開“雙十一”網購促銷的帷幕,多地市場監督管理局或者消保委發布“雙十一”促銷合規提示及消費提醒。與以往高調標榜“全網最低價”不同,今年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提前進場,成就史上最長“雙11”。搭配滿減、蹲守直播、提前下定金,不少消費者開啟“買買買”模式忙得不亦樂乎時,卻有可能又一次陷入空歡喜的價格套路中。
互聯網購物成為大眾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今天,“套路”也早已成了讓人一言難盡的特殊詞匯,尤其是每到“雙11”“618”網絡購物節,商家、平臺費盡心機、花樣百出的“套路秀”粉墨登場,消費者滿腹牢騷、人人喊打的“套路怨”吐槽不斷,而相關監管職能部門的“防套路”提醒和“反套路”行動也一直“在線”。“雙11”已經走過15個年頭,在消費者網上購物越來越趨于理性、互聯網治理越來越走向完善的今天,增進共識、合力,打造誠信友好型“雙11”顯得更有必要。
有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誠實守信既是立身之本、立業之道,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當網民不再如早些年狂熱“剁手”、盲目“囤貨”之后,商家“花式促銷”刺激消費原本無可厚非,可是,當“算法”淪為“算計”,“趣味性”變得“不好玩”,甚至于從“燒腦”走向“被坑”,如此等等,帶有明顯的欺蒙、坑騙色彩,不只是誠信缺失的表現,而已經難避不懷好意、不擇手段之嫌,也違反了相關法規的規定,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了互聯網經濟秩序,不可避免影響行業生態,妨礙網絡健康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線上消費,還是線下實體,誠信經營才能“和氣生財”,真正做到互利共贏、皆大歡喜。正如有識之士指出,消費者疲于計算比價和提防價格欺詐,商家苦于流量投放成本過高,希望“羊毛出在羊身上”,之所以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關鍵在于消費理念日益走向成熟、消費習慣越發走向理性,既善于使用自己在網絡商品性價比上的選擇取舍權利,也對商家的促銷誠信度、可信度多了審慎和提防心理。商家理應胸懷敬畏之心,拿出足夠的誠意重建市場信任,而不是煞費苦心翻新“套路”花樣,一廂情愿把消費者當“傻瓜”“韭菜”。形形色色的“套路”或可以忽悠一時,終究不能成“出路”,更成不了氣候。
無論就網絡消費業態整體而言,還是從平臺、商家個體來說,做一錘子買賣的思維不可取更要不得。只有秉持起碼的信義和善意,在誠信、守法的軌道上相向而行,讓網絡消費變得簡單、輕松,網絡購物體驗變得放心、舒心,才有望互利共贏、行穩致遠。(泉州文明網 范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