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聽聞六尺巷,只覺得那不過是一條普通的小巷,六尺之寬,能有何特別之處?然而,當真正走進它,觸摸那古老的墻壁,聆聽那久遠的故事,才驚覺其蘊含的非凡意義。
遙想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因宅基地起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欲借張英的權勢壓倒對方。張英卻回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艘娫?,羞愧不已,主動讓出三尺。鄰居見狀,也深受感動,同樣讓出三尺。于是,便有了這條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似乎越來越忙碌,越來越浮躁,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而爭得面紅耳赤。我們是否應該停下腳步,回望一下六尺巷,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呢?禮讓,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心態。當我們學會禮讓時,我們會發現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和諧。
禮讓,是一種包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在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如果我們能夠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選擇和意見,那么很多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就像六尺巷中的張英,他包容了鄰居的固執,用自己的行動化解了矛盾,贏得了鄰里的尊重。
禮讓,也是一種謙遜。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往往渴望成功,追求名利。然而,過度的自負和驕傲往往會讓人迷失方向。我們應該學會謙遜,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他人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張英作為一位朝廷重臣,卻能如此謙遜,實在難能可貴。
六尺巷,雖然只有六尺寬,卻蘊含著無限的寬廣。它教會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退讓,學會包容,學會謙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當我們再次漫步在六尺巷中,感受著那古老的氣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將六尺巷的精神傳承下去,讓它成為我們心中一抹永不褪色的文明底色。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更應該弘揚六尺巷的精神。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社會中,我們都應該以禮讓為先,以和諧為本。讓我們用寬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用謙遜和包容去對待他人,用愛心和奉獻去建設我們的家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ㄕ闹菸拿骶W 閩南日報 李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