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住建局和民政局聯合出臺《住宅區、樓宇命名或更名辦事指南》,在規定適用范圍、辦理方式、辦理流程等條件的同時,明確提出地名不使用“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名稱。此舉將有效提高全市地名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提升地名公共服務能力,有力維護城市命名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房地產行業迅猛發展,一些地產樓盤為追求所謂“精致優雅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品位”的營銷效應,以博人眼球、故弄玄虛之舉,隨意任性地為小區命名以“標榜身份”“抬高身價”,導致“貪大、媚洋、求怪、重復”等不規范地名問題集中出現。比如,小區旁邊有條水溝就叫“灣”,安居工程也叫“國際小區”,“夏威夷”“威尼斯”“曼哈頓”隨處可見,“皇庭”“官邸”“御府”遍地開花,同名同音小區讓人犯暈難辨。
地名是城市記憶的載體,住宅區、樓宇命名是人們賦予城市建筑群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小區樓盤命名不規范、不標準、不適宜、不精準的亂象,不僅割裂了城市歷史地理文脈,也背棄了真善美的價值觀,背后折射出文化上的不自信、個性創意的匱乏。
當前,泉州正全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此次出臺《住宅區、樓宇命名或更名辦事指南》,深度契合城市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需要,通過規范使用合理、清晰、準確且具有人文歷史、地域特色的地名,既能挖掘、傳播泉州悠久深厚的城市文化內涵,也有助于市民、游客理解和定位。
房地產開發商要主動糾偏,遏制過度營銷沖動,審慎負責地為小區命名。對開發商來說,小區名字就是展示給購房者的金字招牌,在命名上花心思搞“高大上”的噱頭,可以更直接方便地打出影響力、吸引注意力、提升消費力。在這種簡單粗暴思維的推動下,小區名字是“好聽”了,但小區基礎設施、生活品質和周邊環境卻明顯“名不副實”,惹來群眾無數吐槽。此次,泉州出臺《住宅區、樓宇命名或更名辦事指南》,給開發商設置了“緊箍咒”,通過規范命名前置審批,倒逼開發商把營銷心思用在實處。今后,開發商在樓盤起名時,可以向社會廣泛征集中國元素突出、地域風情濃郁、文化底蘊深厚的樓盤名稱,有效杜絕“假大空”的“洋名皇味樓盤”,實現廣而告之的高明營銷。住建等監管部門也要加強對開發商濫用地名的清理整頓懲處力度,讓開發商不敢“夸夸其名”,讓購房者能夠明白消費。
對住宅區、樓宇命名或更名的規范,并不意味著要限制個性和創意,而是唱響文化自信,旗幟鮮明地鼓勵挖掘文化內涵、創造有辨識度的“地方美名”。近年來,鯉城區持續開展“世遺古城·文化樓棟”活動,結合各住宅小區屬地歷史底蘊、人文典故等,推動住宅小區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樓棟號加掛傳統文化樓棟名,以此提煉展示地區文化精髓,彰顯地域特色,這正是對傳承之美、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小區樓盤的開發者、設計者、建設者和使用者,都可以是住宅文化的參與者、傳承者和創新者。今后,泉州各地在開展住宅區、樓宇命名或更名工作中,應圍繞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的主旋律,充分注重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傳統文化,彰顯文化味、意境美、設計感,傳承悠久文脈、延續濃厚鄉愁,打造“內外兼修”的幸福家園。
有文化自信,才有美名遠揚。期待泉州以規范住宅區、樓宇命名或更名為契機,影響帶動全社會持續深入挖掘這座“世遺之城”的人文歷史寶藏,讓一個個帶著人間煙火氣的“地方美名”撫慰人心,讓更多人讀懂泉州、愛上泉州。(泉州文明網 黃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