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幫我父母,我幫你父母。我自愿簽署‘在外互助父母協議’,在生活中幫助遇到困難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近日,很多年輕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這樣的文字或視頻。“在外互助父母協議”是一種網民自發組織的活動,旨在鼓勵人們在遇到需要幫助的老人時,主動伸出援手。這個協議沒有硬性約束,全憑自愿,通過網絡平臺自發約定,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一約定。(10月25日 北京青年報)
“在外互助父母協議”活動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更得到年輕人的熱烈響應,許多年輕人積極參與,他們紛紛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簽署經歷和助人故事,并曬出協議內容,表達自己的承諾,愛老敬老成了年輕人心照不宣的時尚。比如,幫助蹣跚而行的老奶奶提拎重物,教高鐵上的老爺爺調整座椅靠背,為醫療自助繳費機前的老人耐心解答。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參與“在外互助父母協議”活動的年輕人,努力幫助老人們解決數字鴻溝帶來的生活不便……從一個個沖上熱搜的短視頻中,從一段段暖心的文字分享中,我們看到了其中蘊含的互助精神。這些視頻和帖子頻獲點贊,顯示出人們對這一活動的高度認可和堅定支持。
隨著歲月流轉,人類社會正逐漸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老齡化時代。近日,民政部發布的《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披露,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1676萬人,占總人口的15.4%。老人需要兒女照顧,但兒女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這時?“在外互助父母協議”的出現,不僅促進了社會互助精神,還增強了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
? “在外互助父母協議”鼓勵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幫助遇到困難的老人,通過“你幫我父母,我幫你父母”活動,形成一種社會互助的良好風氣,傳遞社會的溫暖和關愛。?“在外互助父母協議”?增強了各方的道德感和責任感,雖然該協議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它強調道德責任,形成一種網絡中的“君子之約”。“在外互助父母協議”還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以網絡化、年輕化的形式呈現,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尊老敬老精神?。
“在外互助父母協議”在社交網絡上受到廣泛歡迎,許多年輕人自愿簽署并踐行這一協議,這讓全社會感受到大愛所蘊含著的無盡溫暖與力量。“在外互助父母協議”需要受助方和幫助方的共同努力和奔赴。雙向奔赴的愛,就像兩條溪流匯聚成一條江河,彼此融合,共同奔騰向前。“在外互助父母協議”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它是在困難時的堅定支持,也是在快樂時的共同分享;它是一種無私的奉獻,也是一種相互的成就。人們應該將這種大愛傳遞下去,當看到老人需要幫助時,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
當前,許多老人面對的是精神生活方面更深層次的問題。曾國藩曾說:“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兒女們在給予老人溫飽的物質生活外,還應盡量為老人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天地,應該抽時間多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用濃濃的親情傳遞對他們深深的感恩,讓老人能夠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
“在外互助父母協議”是愛的雙向奔赴,需要受助方和幫助方真誠坦率的溝通,需要用真心去澆灌,需要用行動去呵護,讓愛的花朵在彼此的心田里綻放出最絢爛的光彩。雙向奔赴匯聚而成的愛的溪流,只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在歲月長河中永恒流淌。(泉州文明網 林軒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