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溪口鎮居民龔偉簡單為70歲的父親辦了壽宴,不收禮金,僅用幾張舊桌椅、幾道家鄉特色大鍋菜,就把壽辰辦得精彩難忘,贏得了十里八鄉的一致好評。龔偉笑著說:“建寧農村有大辦70大壽的習慣,但通過移風易俗宣傳,我知道這是為了減輕經濟負擔,讓生活更幸福,應該積極響應。”(10月21日 三明日報)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宴席文化作為社會交往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一些地區仍然存在著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這不僅加重了人們的經濟負擔,也違背了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溪口鎮居民龔偉簡單為70歲的父親辦壽宴的做法,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文明辦宴、推進移風易俗的榜樣。這場壽宴,沒有華麗的排場,沒有昂貴的酒席,僅僅用了幾張舊桌椅、幾道家鄉特色大鍋菜,就把壽辰辦得精彩難忘。這種簡單而不失溫馨的慶祝方式,贏得了十里八鄉的一致好評。因為主人公龔偉的行動,不僅體現了他對家庭親情的珍視,更彰顯了他對移風易俗、勤儉節約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實踐。
倡導文明辦宴,推進移風易俗,需要更多年輕人站起來。在傳統觀念中,辦宴席往往追求排場和面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對賓客的尊重和重視。然而,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其實,孝敬老人不在于宴席的規模和檔次,而在于用心和真誠。通過簡單的慶祝方式,同樣可以表達對親人的祝福的感謝。龔偉為父親舉辦的壽宴,更是對移風易俗、勤儉節約精神的生動詮釋。在當前社會,鋪張浪費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不僅浪費了寶貴的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龔偉通過實際行動,倡導了文明辦宴、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夠改變不良的社會風氣,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移風易俗是長期工作,治理陳規陋習需持之以恒。移風易俗需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溪口鎮各部門密切協同,組建聯合執法隊,集中整治,構建自上而下的監督網絡,推動日常監督制度化、常態化。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響應移風易俗、勤儉節約的號召,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努力營造一個文明、和諧、節約的社會環境。我們可以學習龔偉的做法,通過簡單的慶祝方式來表達對親人的祝福和關愛;我們可以倡導理性消費、反對浪費的觀念;我們可以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和諧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推進移風易俗需要攜手共進。推進移風易俗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在移風易俗中當好先鋒,移風易俗工作就能進一步得到提升,社會文明指數也會與日俱增,文明中國更加靚麗多彩。(福州文明網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