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分6批將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保護名錄,形成了從國家到省、市、縣四級聯動的保護體系,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基因庫”,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樸實的農業景觀、耕讀傳家的祖傳家訓、鄰里守望的鄉風民俗……這些中華文化的鮮明標識匯聚在傳統村落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歷史長河中,散落在廣袤大地上的傳統村落,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輝煌與變遷。保護傳統村落,就是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
傳統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記憶,是“活著的文物、有生命的歷史”。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我國高質量解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必答題”,把散落在中華大地的傳統村落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留住一方鄉愁村韻,我國傳統村落保護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截至目前,我國共有815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并實施了掛牌保護,16個省份將5028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保護55.6萬棟傳統建筑,傳承發展5965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傳統村落凝結著珍貴的記憶,不僅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傳統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載起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需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深挖鄉村文化遺產的價值,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新的征程上,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推動傳統村落納入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組織開展中國傳統村落調查評估,完善法規政策標準,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于各地各部門來說,就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突出特色,堅持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堅持村民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助力,進一步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邁上新臺階,更好保護住傳統村落中各類文化遺產的“形”,守住傳統村落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魂”,讓傳統村落的“生命力”更強。
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悠悠鄉愁。悠悠鄉愁喚醒的是文化自信,也是沉甸甸的責任。保護利用傳統村落是守護中華農耕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的客觀需要。進一步增強保護好利用好傳統村落的責任感、使命感,以敬畏之心對待、用實際行動呵護這些凝結了無數代人智慧的瑰寶,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加速跑”,就能讓傳統村落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 羅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