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0月23日訊 近年來,泉港區立足“小社區”,服務“大民生”,重點做到既“適老”又“適幼”,打造福煉社區為2024年度省級完整社區建設樣板。
堅持系統化改造 鍛造全齡友好新空間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需求,配套建設養老、托幼等生活服務設施,營造全齡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
適老化改造,守護“夕陽”。建設刺桐紅康養服務中心,引入第三方運營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定期開設手作、南音、舞蹈、書法、北管等特色課程,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建成1200平方米的福煉社區長者食堂,設置廚房、宴客廳、茶室、書屋等共享設施,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可分別享受免費用餐、公益套餐和包月送餐等暖心服務。
適兒化改造,呵護“朝陽”。配套建設福源幼兒園和兒童之家,設置長達百米的暖心等候區,在中區循導區建設停車場,設置閱覽室、活動室以及課外輔導室等多個功能區域,提供“四點半課堂”。建成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的大魚海棠兒童游樂園,配備滑滑梯、彩虹秋千跑道、網紅打卡等設施,充分滿足社區兒童休閑娛樂等多元化需求。
普惠化改造,愛護“驕陽”。整合泉港區中醫醫院等駐區單位服務資源,配套建設1個社區綜合服務站,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家大型超市,5家便利店,N個快遞驛站、干洗店、藥店、理發店等便民商業網點,形成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的完整社區生活圈,居民足不出社區即能享受高品質的社區生活。
堅持立體化管理 塑造全時服務新生活
發揮“黨員、群眾、志愿者”三支隊伍作用,以完備治理體系支撐完整社區服務需要,形成“共謀、共管、共享”的社區治理模式。
全域貫穿,激活社區治理“中樞神經”。推行社區、物業兩支隊伍“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把黨建觸角延伸到樓棟,構建“社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樓棟長”三級組織體系,將“雙報到”在職黨員、社區“兩委”、物業、樓棟長等力量下沉聯結。目前,已有50多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常態化開展服務,累計化解矛盾糾紛20多件,推進為民辦實事項目5個。
全員參與,打通社區治理“神經末梢”。創新推行“紅色積分”機制,開發“智匯鄰里”系統,把社區服務事項量化為7大類35個項目,引導黨員干部、熱心居民線上認領服務項目,線下參與社區治理。目前,有1465戶家庭、3000多人參與到社區志愿積分活動,領辦民生“微實事”350多件,服務群眾2500多人次,評選“積分之星”“社區好鄰居”34人,根據積分兌現價值4.3萬元的物品。
全程管控,暢通社區治理“毛細血管”。圍繞“社區管理可視化,人車管控高效化”創建理念,集成視頻監控、門禁管理、軌跡查詢等5類智慧設施系統,開發升級VR系統綜合管理平臺,實現3D可視化以房管人、實景網格化管理。同時,動態更新矛盾糾紛等相關信息,形成了針對性強、操作性強、實效性強的信息排查工作動態臺賬,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掌控有度。
堅持市場化運作 打造全盤可續新動能
堅持“輸血、造血、活血”三管齊下,多渠道籌措資金,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形成“能融資、可創收、善盈利”的可持續運營模式。
搭平臺,資金“輸血”。依托福煉社區探索成立泉港首個鎮級鄉村振興公司,通過整合資源、統籌項目、盤活資產、入資合股、融資借貸、合作投資的運營模式,實體經營鄉村振興業務,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為社區開辟新的融資渠道。福煉社區鄰里小鋪項目已通過鄉村振興公司成功融資350萬元,為福煉完整社區建設注入源頭活水。
騰空間,資源“造血”。全面梳理社區內部閑置資源,將閑置房產、閑置資源盤活為可用公共資源,對社區停車場進行分期改造,增加快慢充收費設施。把老舊公寓改造為180余套福煉社區人才標準公寓用房,吸引福煉創業人才、石化維保企業員工等群體入駐,打造“生活創業園區”,社區每年可穩定創收80多萬元。
抓運營,產業“活血”。采取“1+2+X”模式打造鄰里食堂,采用“商業經營+公益服務”的微利模式,為社區有就餐服務需求的老齡業主開展公益服務,適度向社區其他群眾開放商業經營,實現微薄收益。同時,將刺桐紅康養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委托給社會機構運營,設有300多張床位,面向社會開放運營,產生收益反哺社區。(泉港區委文明辦 泉港區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