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博物院,宋詞里的福建、南島語族考古成果展、《國家寶藏》——福建博物院文物特展、古代青花瓷器展等展覽登場亮相,單日最高接待人數超過3.2萬人次;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中瑞劇坊內,沉浸式閩劇《最美的茉莉花》,通過幽默風趣的互動方式,讓觀眾成為演出中的“參與者”;在全省各個歷史文化街區,剪紙、木偶戲、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等非遺項目現場表演,人氣爆棚……近日,福建各地文化遺產各類展示展演活動精彩紛呈。(東南網 10月14日)
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滋養著每一寸土地,每一代人民。福建,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以其獨特的歷史文脈,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貢獻了寶貴的財富。福建是非遺大省,也是文物大省。近年來,福建省全面創新方式方法活態傳承、發展非遺,健全文物保護機制,全面推進文物保護利用,讓古老與現代相得益彰,為歷史文脈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八閩力量”。
深挖歷史底蘊,彰顯八閩文化魅力。福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遠古時期的閩越文化,到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再到明清時期的多元文化交融,福建的文化脈絡清晰,特色鮮明。福建各地深入挖掘這些歷史資源,通過文獻整理、考古發掘、學術研究等多種方式,讓八閩文化的獨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現;福建還以創新傳播方式,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讓八閩文化跨越時空限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比如,福州市從軟硬件、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振興閩劇,通過對閩劇固有的音樂形式、曲牌、唱腔韻味等非遺要素,在傳承保護好的基礎上,加大對劇本制作、聲光電等舞美呈現手段進行創新,力求給觀眾更好的觀演體驗,通過創新推出的“元宇宙全息倉”“AI劇院游”“數字人閩韻游記”等傳播模式,讓閩劇火出圈。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歷史根脈。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傳承。福建擁有眾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包括古建筑、古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加大資金投入,提升保護水平。同時,要引導社會各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比如,福建加大立法力度,出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等5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和自然生態環境一體保護;實施福建名老藝人薪傳計劃、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傳承人記錄工程和數字化建設。如此等等,讓歷史根脈在八閩得以更好延續,讓文化瑰寶代代相傳。
推動文化創新,煥發八閩文化新活力。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積極推動八閩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通過文化創新,讓八閩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另外,福建還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文化活動、建設文化設施等多種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八閩文化、認同八閩文化、熱愛八閩文化。比如,為了守護好古城,泉州市以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為契機,以“微改造”提升古城,不搞大拆大建,力求“見人見物見生活”,古老的建筑、藝術、風味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在泉州相得益彰,碰撞出無窮魅力。
為歷史文脈融入新時代貢獻“八閩力量”,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唯有攜手并進、共同努力,才能更好讓“八閩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福州文明網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