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
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強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積極推進移風易俗。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依托宗親鄉親、祖地文化等紐帶廣泛凝聚僑心。
殷切囑托,催人奮進。
漳州是一座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一直以來,漳州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圍繞建設“田園都市、文化名城”,以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依托,以“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動計劃為牽引,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加快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現代潮流的碰撞融合,讓這座千年古城更具“生命張力”。
熱鬧非凡的漳州古城
保護傳承 守護千年古城的“根”與“魂”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如何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作為閩南文化主要發祥地之一、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漳州站在時代的課題前,努力探索構建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守護千年古城的“根”與“魂”。
文化遺產保護是系統工程,需要強化系統性、機制性保護。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持完善制度與規劃引領并重,將閩南文化生態(漳州)保護區納入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出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漳州實施方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漳州市建設提升方案(2021-2025)》等,成立古城保護開發和運營管理專班,凝聚保護合力,推動全社會形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共識和自覺。
強化人才、資金等要素保障,夯實文化遺產保護根基。漳州著力建機構、強隊伍,初步建立起市、縣、鄉鎮、村四級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網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也積極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著眼文明傳承、文化延續,漳州全力推動文物修繕,保護好各時期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策劃實施系列文物保護修繕、安防、消防等工程,積極爭取納入上級項目庫。2020年以來,累計向上爭取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17億元,用于109個項目的保護修繕,進一步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在守護已有文物之余,漳州還積極喚醒“沉睡歷史”。開展水下考古,順利完成漳州圣杯嶼元代海船遺址發掘工作,累計出水文物17288件,填補了中國元代海船考古研究的空白,有力佐證漳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該項工作被國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物質文化遺產星羅棋布,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在堅持不懈的守護下,漳州目前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731個點,文物總數、國保數量全省第二,省保、涉臺文物及市縣保數量均居全省第一。共有13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1個非國有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市博物館有一級文物81件(套),居省內地市級博物館前列。現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29項265家,其中16項為國家級、71項為省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市、閩南文化遺產富集區。
市民欣賞閩南大觀園演出
活化利用 讓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時代價值
初秋時節,在南靖土樓景區,獨特的土樓建筑和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吸引游客前來探幽訪古。
土樓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觀。漳州被譽為“土樓王國”,匯集了福建土樓中最大、最高、最奇、最古老、最壯觀的土樓,保存有完整土樓1461座,其中世遺土樓23座。
以世遺土樓為核心,漳州優化提升南靖云水謠、田螺坑土樓群等主景點,加快推進土樓活化利用,開發大魚海棠文化IP,打造農耕體驗節、夜游云水謠、音樂秀等文旅業態品牌,讓游客在方圓天地間,感受夢幻土樓、神奇客家。
“活化利用”是“新與舊”融合的紐帶,是文化遺產傳承歷史并重獲生命力的關鍵。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為此,漳州注重盤活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積極把握傳統與現代、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雙向賦能,讓更多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
煥新傳統鄉土建筑,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漳州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誠邀清華大學和福建省建筑設計專家,以先進的設計理念,對平和、南靖、華安的7座“非世遺”土樓進行活化利用試點改造,于2023年11月赴法國建筑博物館舉辦《福建土樓 活化利用》專題展覽。項目設計榮獲豪瑞可持續建筑大賽亞太地區唯一金獎,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
增強文化遺產的社會服務功能。2023年,漳州依托全市14家博物館、紀念館,開展各類文物展覽、公共教育活動270余場,接待觀眾325萬人次。漳州市博物館入選2023年度全國百強熱搜博物館和百強熱搜展覽榜單。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入選中宣部公布的“2024年度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成為今年福建省唯一入選單位。
活態傳承布袋木偶戲、薌劇、漳浦剪紙等非遺瑰寶,優秀作品不斷涌現。薌劇小戲《說親》獲第九屆“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優秀劇目和組委會特別推薦劇目,薌劇《一代相國蔡新》參加“文藝倡廉”福建省優秀舞臺藝術作品晉京展演活動,薌劇現代戲《烽火僑魂》在打磨提升中奮力沖刺國家級大獎。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助力漳州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讓八方游客共享“海洋藍、生態綠、土樓韻、古城風、閩南紅”五大文旅帶。國慶假期,漳州接待游客428.0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1.2%,比2019年增長23.9%;游客旅游總花費32.0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7%,比2019年增長25.2%。以漳州古城為主體的閩南文化體驗游“熱辣滾燙”。漳州古城吸引客流量達170.3萬人次,同比增長74.63%。
市民欣賞圣杯嶼水下考古發掘的精美瓷器(資料圖片)
開放交流 閩南文化“過臺灣、下南洋、闖世界”
“非常壯觀,非常精彩,小小的木偶在演員手上顯得輕巧靈動。”今年,“漳州閩南文化周”活動走進美國,展示漳州布袋木偶戲等非遺項目,美國布萊爾伍滋高中學校校長希拉·阿爾扎特高度贊賞漳州木偶表演,并表示有機會要帶著學生到福建交流,進一步領略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秉持開放包容,漳州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推動閩南文化“過臺灣、下南洋、闖世界”,讓世界了解漳州、愛上漳州;讓臺胞想回來、常回來。
“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非遺,只有走出去,才能持續綻放光彩。今年來,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在中美建交45周年之際,“漳州閩南文化周”活動頻頻“出海”,架起溝通和友誼之橋,充滿“閩南風”的節目相繼走進歐美、東南亞等地區,增進文明交流互鑒。
漳州古城閩南大觀園演出吸引不少觀眾駐足 蕭灑 攝
兩岸一家親,漳臺親上親。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近年來,漳州充分發揮祖地優勢,舉辦兩岸開漳圣王文化節、關帝文化旅游節、保生大帝文化節及尋根謁祖、族譜對接等民間文化交流活動,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中走近走親。7月12日至15日,諸多富有閩南文化元素的漳州特色旅游產品亮相2024海峽兩岸臺北夏季旅展,深受臺胞歡迎。
“請進來”,擴大國際“朋友圈”。近年來,漳州以文化遺產為載體,舉辦“和諧節日——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和諧樂章 土樓回響——中美‘Z世代’青年音樂交流會”“美國國務院藝術特使遇見閩南文化”對話沙龍活動等線上線下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外國友人來漳交流,講好中國故事漳州篇章。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漳州歷史文化遺產以其獨特魅力和價值,迸發出走向國際舞臺的潛力與活力,在推進閩南文化世界交流與傳播方面邁出堅實步伐,成為一張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 邱丹燕 林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