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2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我省廣大干部群眾表示,將對標落實總書記重要要求,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打造更多“閩派”文藝精品和文化品牌,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全面展現新時代八閩文化的氣韻和風采。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省委黨史方志辦宣傳教育處處長溫雪勇表示,要發揮福建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的獨特優勢,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深化黨史研究闡釋,建強用好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講好紅色故事,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省文物局黨員干部表示,要講好我省黨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據地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血脈賡續好。
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黨員干部表示,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課、黨史黨紀學習教育和英烈精神宣講等紅色陣地;持續開展“烈士親友講烈士故事”“為烈士尋親、為烈士立傳”“萬福千屏致敬萬千英烈”等活動;探索“全省烈士陵園一張圖”和智慧陵園建設,用好“八閩英烈廉政事跡展陳”,引領全社會持續增強向善向上的紅色正能量。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豫閩表示,要將紅色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八閩文化資源融入藝術創作中,賦予作品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展現新時代福建文藝新氣象新作為。
福建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浩說,要通過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情況,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南安擁有九日山、五里橋‘雙世遺點’,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扎實推動文物古跡、古老建筑、歷史街區、傳統村落、非遺民俗等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南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惠陽表示,將擦亮成功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促進本土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勢,持續唱響“海絲源頭·成功故里”城市IP。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何振良表示,將抓住建設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和創建世遺宋元古城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的有利契機,在整體推進文物保護修繕、文物平安工程、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文物活化利用、考古研究闡釋、博物館改革發展、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寧化縣長征出發地遺址保護中心主任邱明華表示,將建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化段),充分發揮其功能,有效提升長征文化的影響力;保護利用好本地紅色資源,使其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廈門市湖里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李志傳表示,湖里區將圍繞全域旅游發展目標,以五緣灣涉海資源利用管理服務機制為抓手,結合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整體謀劃打造沉浸式旅游度假區。同時發揮惠和石文化園等國家4A級景區、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帶動作用,推動文旅產業規模化集聚,構建高質量文旅產業體系。
福建文旅系統干部群眾表示,要持之以恒抓縣域、抓聯動、抓融合、抓項目,聚焦“閩派”文藝精品創作、聚焦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聚焦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聚焦文化旅游業筑鏈強鏈、聚焦對外對臺宣傳與交流合作,深入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面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
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廣泛凝聚僑心
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負責同志表示,近年來,福建政協進一步發揚在促進大團結大聯合上的獨特優勢,持續做好港澳臺僑“引聚聯”文章,創新開展“讓政協走進臺胞 讓臺胞走進政協”專項活動,舉辦港澳臺大學生走朱子之路研習營、華僑子弟尋根之旅夏令營、“走進政協·臺灣青年說”、閩籍僑領故鄉行等品牌活動,在廣泛深入的交流交融中講好福建故事,增進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匯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下一步,將用好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親手創立的“深珠座談會”這一重要機制,組織閩籍港澳委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讓福建對港澳臺僑的合作交流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方向拓展。
民進漳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楊怡靜說,我們將充分發揮民進教育文化界別優勢,邀請民進專家會員和臺灣學者一起宣講閩臺歷史文化,細數閩臺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同根同源的血脈親情。同時,發動會員中的非遺傳承人深入開展漳州木偶頭雕刻、水仙花雕刻、漳州燈謎、漳浦剪紙等非遺傳承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海外華僑華人的深情掛懷和殷殷囑托,讓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執行主席鄭棋深受鼓舞。鄭棋表示,福建早就在美國設立了閩僑書屋、閩僑文化中心等,定期舉辦文藝演出、非遺展示、藝術培訓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了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美閩籍華僑都心系祖國,不忘‘根’‘魂’。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將以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作為指導,傳承發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繼續講好福建故事、中國故事,凝聚僑心、貢獻僑力。”
閩南師范大學臺灣青年教師李姿瑩自2018年入職以來,一直致力于閩南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她說:“希望兩岸同胞共同攜手,積極促進各種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為閩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讓它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煥發光彩,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世界更加了解和珍視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
福建省青聯常委、臺籍醫生陳伯叡說,兩岸同根同源,文化民俗的交融讓我們心靈契合,增強了民族和文化認同。“我堅信,兩岸交流合作將更加緊密,為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近日,第二屆閩臺大圣文化交流論壇在順昌舉行,兩岸專家學者發布大圣信俗文化研究成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順昌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順昌縣大圣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陳光興表示,將繼續發揮閩臺大圣信俗文化同根同源這一紐帶優勢,持續深化順臺合作交流,不斷增強海峽兩岸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