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0月21日訊 周秀珠從教30余年,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學成績優異。曾代表建甌市參加福建省教師技能大賽并榮獲一等獎,被評為“福建省優秀青年教師”“南平市優秀青年教師”“建甌市優秀青年教師”“建甌市教壇新秀”等。連續擔任30多年班主任,所教班級學風濃郁,班級多次獲得榮譽。她對教育事業滿懷熱情,以赤誠之心書寫教書育人的華美樂章。
教學教研比翼雙飛
長期從事小學語文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周秀珠,清楚對事業的追求就如同趕海,臨海灘者拾蚌蛤,入淺海者得魚蝦,歷深海者才能擒蛟龍。因此,從教以來,她不間斷地學習新知識、新理念,以此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素質。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滾滾浪潮,她與時俱進,勤于鉆研,精益求精,形成了“趣·實·新”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
課堂上,周秀珠力求創建寬松、平等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情感,讓孩子們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她經常說:“對我來說每天的講臺都是新的挑戰,作為一名老師,每堂課都必須全力以赴,把全新的知識帶給學生,把精彩留給課堂。”30多年的教學生涯,周秀珠總是這樣要求自己。
更讓人敬佩的是周秀珠對教學工作的執著與熱愛。2021年她生病手術住院,病情才稍稍好轉,便不顧醫生的勸阻匆匆返校,邊治療邊上課。她腰部疼痛,行走艱難,但她仍彎曲著身子,扶著講臺頑強堅持,從未落下一節課并利用微信群堅持為學生答疑解惑。正是憑著對教學工作的執著與熱愛,她所任教的學科班級教學成績連年在建甌市數一數二,深受學生及家長的好評。
在教研和教學實踐中,周秀珠更是以其豐厚的實踐經驗功底,敏銳的視角,揚起課堂教學改革的風帆。她先后在全國、省、地、市課堂教學評優榮獲一等獎。她還主動承擔地、市公開教學,觀摩教學達10余次。她總是不忘總結教學規律方法,把實踐經驗升華為可供借鑒的教育教學理論,思考不止,筆耕不輟,她撰寫了幾十篇教育教學論文。其中《問道輻射教學尋覓教學蹊徑》《揚起識字教學的風帆》《快樂讀書吧 為閱讀續航》等多篇論文在全國、省、地、市榮獲一、二等獎,并在CN刊物上發表。
教書育人齊頭并進
做一名愛學生的“好老師”一直是周秀珠執著的追求與夢想。從青澀到成熟,在三尺講臺上,她始終把熱愛學生的職業使命書寫在教學第一線上。經歷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她深情感慨地訴說著:“對于我所教導的學生,我竭盡全力地做到多一度關懷。”
其實在周秀珠的從教生涯中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2022年,她得知班上一名學生的父親,因車禍喪失勞動力家庭陷入困境,她二話不說,將500元送到那名學生手中。在此后的時間里,她更是給予那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她說:“假若我是那個家庭的孩子,我能否更加理解那位學生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和壓力?”周秀珠就像一位母親一樣,真正做到了設身處地,把她的愛心毫無保留地給了那位學生,給了他最堅定的支持和最溫馨的關愛。
周秀珠認為,班主任應多一點問的“學問”、談的“技巧”、觀的“本事”,只有對學生多問、巧談、善觀、深思,施教時才能投準思想之“石”,推開心靈之窗。在她發黃的日記本里,寫著這樣一段話:如果把教師比作蚌,那么學生便是蚌里的砂礫,教師用愛心去砥它、磨它、浸它……經年累月,砂礫便成了一顆顆珍珠,光彩熠熠。歲月可以證明,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無私地實踐著。
千里支教逐夢未來
2021年8月,懷揣夢想的她告別故土,從閩江之濱,跨越2000多公里,只身一人來到了黃土高原深處的一個邊陲小縣——寧夏隆德,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援寧支教之旅。
支教,第一考驗就是要盡快適應大西北的惡劣氣候,在南方小城生活了50年,突然來到這海拔更高、紫外線更強、風沙加高寒的寧夏,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初到隆德,因水土不服,周秀珠出現過頭昏耳鳴、膝蓋疼痛、胸悶氣短等多種癥狀。但是,領導同事的關懷備至,學生們的樸實可愛,讓她克服了這些困難。
初到新的工作環境,周秀珠便與當地的老師一起積極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支教的日子忙碌而充實,看著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雙眼,她更加用心地備課、磨課。把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融入到新的教學環境中,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能讓邊遠學子插上騰飛的雙翼,走出大山,逐夢未來。
但周秀珠清醒地認識到,一年的支教,力量是有限的。怎樣把支教時間有限變為“無限”,將一年支教期延續下去她和受援學校一起,創新性建立長期幫扶機制,借力云平臺與福建名校及名師工作室的專家進行線上遠程對接,同步進行觀課、議課,開展線上課堂教學會診,進行優質資源共享。遠程同頻教研的舉措,大大提高了受援學校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不言春作苦,愿化春泥更護花。懷揣教育夢想的周秀珠,一定會繼續逐夢前行,追尋幸福的詩與遠方。(南平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