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教育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義務教育學校課間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勵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將課間10分鐘延長為課間15分鐘,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走進陽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園生活。課間延長的5分鐘,蘊含著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長遠考量,是泉州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鮮明體現了“育人”導向,也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與課間、學習與放松,本應一張一弛、相輔相成,但近年來中小學生“課間圈養”現象飽受爭議。很多學校限制課間活動,不讓學生去操場、走廊玩耍,處于活潑好動成長期的學生失去了課間“玩的權利”,長時間“憋”在教室里,對學習效率、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究其背后原因,主要來自“課業負擔重、家長不饒人、學校怕擔責”的多重壓力——在成績“指揮棒”前,老師“自主加壓”,頻繁“拖堂”;部分家長對學校安全責任過度施壓,校方為降低風險、減少麻煩,一刀切地把學生“圈”在教室、“按”在座位,以“圈養”換“省心”。
有放松的課間,才有專注的課堂。作為課堂學習的過渡時間,學生在課間“自由放飛”,暫時的焦點轉移帶來的精神放松,可以讓他們更專注于后續的學習。在課間活動中,學生既能運動健身、增強體質,也能社交溝通、調節情緒。保證“陽光下的課間”,不僅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精心呵護,更是對他們人生發展的長遠投資。
要像重視課堂一樣重視課間。此次泉州鼓勵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將課間10分鐘延長為15分鐘,從表面看延長的是休息時間,實質上延展的是教育形式、內容和質量。如何讓多出來的5分鐘真正發揮效用,讓加長版課間成為孩子們真正的“快樂時光”,深度考驗學校管理智慧和執行力。對此,泉州教育部門鼓勵各學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打造個性化亮點活動,比如開展各類閩南童玩活動,讓學生親近、傳承閩南文化;以陽光體育大課間為突破口,利用學校內各種“金邊銀角”,打造更多運動空間,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期待更多學校、老師借此契機,實現從“嚴格管理”課間活動,到“共同參與”課間活動的思維、角色、行動轉變,精心設計、豐富優化課間安排,親身走進學生當中一起“動起來”,享受充實、有趣、有益的“課間一刻鐘”。
再好的政策,要取得好的效果,關鍵在于落實。“課間一刻鐘”要從文件上落地到行動上,需要從機制上做好監督設計。泉州教育部門在明確要求各學校要按時下課、不得“拖堂”、不得對學生課間活動設置不必要約束的同時,還將對學校課間活動開展情況進行經常性明察暗訪,對安排不合理、落實不到位的,督促學校立即整改,情節嚴重的進行約談和通報。在實際運行中,各學校可以積極探索保證“課間一刻鐘”的方式,比如在班級設立“下課員”,讓學生來監督老師按時下課,并協助進行課間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課間延長后要充分考慮安全因素,讓學生既能快樂“野”起來,也能安全走回來。學校要及時排查整改安全隱患,加強場地器材安全防護措施,提高學生安全意識,開展教師緊急救護知識與技能培訓,完善校園應急救援體系。家長也要正視學生課間正常玩耍、活動出現的校園意外傷害事件,給予學校必要的包容空間,讓學校卸下“包袱”、放開手腳,實現家校良性互動,讓孩子們更自由地擁抱和享受課間。
從“課間10分鐘”到“課間一刻鐘”,并不是簡單的時間增量,更是一場教育理念的革新提質,是對尊重和依循教育科學規律辦學的生動實踐。期待泉州有更多學校迅速響應、積極行動起來,用心用情用力保障、豐富學生的課間時光,讓孩子們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受益者,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泉州文明網 黃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