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溪小區開展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中,分類小游戲吸引不少居民。
用本地方言向當地居民講解什么是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垃圾分類小卡片投入迷你分類垃圾桶,這樣的模擬游戲讓居民更有直觀感受;居民登臺分享自己關于垃圾分類的生活小故事……近日,由翔安區住建和交通局發起的“垃圾分類志愿百日行”活動落下帷幕。
此次“垃圾分類志愿百日行”活動的主題是“垃圾分類新時尚,百日行動共擔當”。堅持逐步推動“百”“一”“零”三個層面,立體式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入腦入心——首先各種類型的宣傳活動輪番登場,以“百花齊放”的形式樹牢翔安本地居民垃圾分類的主動意識;其次通過組織各類志愿服務行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形成“同德一心”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最后推動實現“不分類現象歸零”的實際效果,進一步養成了居民的良好習慣,促進資源回收利用。
宣傳篇 “百”花齊放
本地方言做宣傳 現場游戲學分類
在內厝鎮新垵村,垃圾分類專管員陳小玉用通俗易懂的本地方言,向到場的村民們講解著:“廚房內產生的易腐爛垃圾是廚余垃圾,生活中常見的類似農藥瓶等是有害垃圾,可以回收利用能賣錢的是可回收物,其他難以回收的廢棄物則屬于其他垃圾。”村民邊聽邊點頭,直說“懂了、懂了”。
翔安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在社區、學校、企業等場所舉辦垃圾分類知識講座,用方言等方式屢屢出現,頗受歡迎。除此之外,講座現場還有垃圾分類的小游戲,工作人員會準備幾個迷你分類垃圾桶一字排開,志愿者將印有各種生活垃圾圖案的卡片發給現場參與者,大家根據卡片類別投入到相應的垃圾桶,如果投放錯誤,工作人員還會現場糾正、講解。
為了讓更多人能學習垃圾分類的知識,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心還會發放宣傳冊、海報、環保袋等,同時利用社交媒體、網站等平臺進行線上宣傳,還會舉辦如垃圾分類海報設計、環保手工藝品制作等創意比賽,激發公眾的創造力和參與熱情。
馬巷街道走進濱安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主題活動,小區居民積極搶答贏取獎品。
行動篇 同德“一”心
全環節志愿服務 帶動社區居民參與
“垃圾分類志愿百日行”活動期間,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出現在了垃圾分類的各個環節里——在宣傳環節,他們出現在講座上,或維持秩序,或現身說法;在垃圾投放環節,他們出現在垃圾桶邊,開展垃圾分類督導活動,指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同時也對不按規定垃圾分類的居民進行勸導和宣傳;在轉運環節,他們協助環衛工人做好收集和運輸工作,確保垃圾得到及時、準確的處理。志愿者也帶動了更多居民的主動參與,垃圾分類講座上居民的學習熱情持續高漲;“桶邊督導”的行動,甚至還帶動了前來投放垃圾的居民也一起參與進來。
更值得一提的是,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心特別注重垃圾分類的親子活動,無論是“小小桶邊督導員”還是游戲、手工等親子垃圾分類活動,都讓孩子帶動家長一起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培養起更多家庭的環保意識。
習慣篇 不分類現象歸“零”
養成分類好習慣 讓雜亂垃圾不再出現
8月的一場觀影活動,讓我們看到了翔安垃圾分類的階段性成果——活動結束后,現場的垃圾都分門別類地放進了專屬垃圾桶里,地上很是干凈。
當天晚上,嶝灣社區志愿者聯合國貿金門灣物業邀請社區居民一起觀看電影,利用觀看電影的閑暇時間,社區志愿者為前來觀看電影的觀眾宣傳垃圾分類,為觀眾們普及手上的飲料杯和零食都屬于什么垃圾。也因為現場普及到位,我們才看到了前面那令人欣慰的一幕。
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心說,這次百日行動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日常細節的宣傳、生活點滴的教化,推動全區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逐步推動垃圾不分類現象歸“零”這個目標的最終實現。
在一場講座上,來自新興社區的李阿姨就說:“真沒想到,我這個當媽的,還能被孩子教一回?!彼窒砹俗约旱墓适?,當天她把家里花草的枝葉剪了,扔進“其他垃圾”的桶內,結果兒子放學回來就指出了錯誤。“媽,枝葉原來是植物的一部分,屬于能爛掉的那種垃圾。廚余垃圾就是家里做飯、吃飯剩下的,還有果皮、蛋殼這些能爛掉的東西,都能回到大自然里,應該屬于廚余垃圾?!睆哪且院?,李阿姨和兒子一起認真做好家里的垃圾分類,還帶動社區里的鄰居們也一起做好。(廈門日報 記者 邵凌豐 通訊員 洪小培 洪毓萱 翔安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心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