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宏偉藍圖。十年間,八閩兒女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努力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10月14日,《福建日報》推出重磅文章《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奔向幸?!?,來看摘選——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今年9月,一則“‘2025年省委和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建議’開始征集!”消息通過媒體發布后,引來社會關注。在半年多前,省委省政府剛剛發布通報,2023年29項為民辦實事年度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千盞燈火收眼底,萬家憂樂系心頭。省委省政府一年不落開展為民辦實事,一年一個臺階,每一項民生工程,都回應著群眾所盼所求,把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群眾。
民生跟著“民聲”走,幸福就會來敲門。
數據顯示:我省居民收入穩步增加,2023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3%、6.9%,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福建力求兜牢民生底線。
就業是百姓生計的基礎,更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我省創新實施新增崗位補貼、畢業生就業崗位補貼,率先放寬已就業畢業生報考公務員考試資格。十年來全省城鎮就業人數增加超500萬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4.7%,比全國低0.4個百分點。
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五年過渡期內,省級再按照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籌集資金,加強監測預警,及時將易致貧返貧人口納入監測幫扶范圍,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我省率先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機制,基本建成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已為39.18萬困難人員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7993.46萬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福建力求做優做強公共服務。
8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部正式投入運營,總開放床位數7277張,門診量同比增長20.9%,實現設區市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全覆蓋,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家隊”的醫療服務,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效果評價連續9年位居全國前列。
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實施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全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8個百分點。加大普惠托位供給,增加1.3萬個普惠托位。
構建幸福養老服務體系。開展全面構建幸福養老服務體系試點,創新“食堂+學堂”老年人助餐服務提供機制,打造“福見康養”養老服務品牌。2022年起連續3年調整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準,惠及540多萬老年城鄉居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福建力求擴容提質,不斷創造高品質生活。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動和動力。2023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29億元、同比增長4.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2元、同比增長6.9%。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49億元,同比增長20.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8個百分點。
讓人民過上更好日子,必須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藝院團獲文華大獎、梅花獎等重要國家級獎項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建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000多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萬多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99.6%;“四季村晚”“村BA”等活動火爆出圈,帶來巨大流量……
一項項深得民心的舉措,打開一扇扇幸福之門;一張張“民生清單”變為百姓“幸福賬單”,傳遞出可感可知的民生溫度。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為群眾謀幸福,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溫度與分量并重的民生藍圖已繪就,讓發展陽光照進每個人的生活。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
沐浴著金色的光輝,團結奮進的福建人,駛上高質量發展道路,奔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