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福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按照“縣域統籌、以城帶鄉、城鄉融合、一體推進”思路,以“強村富民、塑形鑄魂”為方向,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堅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10月15日,《福建日報》推出重磅文章《特色振興路 鋪展山水間》,來看摘選——
近年來,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持續提升村內良好生態環境,借助閩江江岸線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以綠色生態助推鄉村振興。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
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秋風送爽,東山縣樟塘鎮港西村村民林錦光,茶余飯后最愛去家門口的大碑溪畔走走逛逛。這里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不過,幾年前,他一度想要搬離。
當時,這里還是一片黑臭水體——村里的生活污水、養殖污水都往溪里排,一到夏天,蚊蟲滋生,臭氣彌漫。挨著大碑溪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林,打心底羨慕城里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一溪污水,把鄉村與城市劃分得涇渭分明,也讓農民與市民的獲得感相去甚遠。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東山在全島推行城鄉污水一張網收集處理機制。當地發揮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效益,將村莊生活污水統一接入市政管網。
港西村率先為300多戶村民進行三級化糞池改造,同時將村里原有的排水溝改造成雨水排放系統,實現全村雨污分流。大碑溪以及周邊村民的生活,由此實現美麗蛻變。如今,老林不僅舍不得搬離家園,還常常邀請城里的親戚回家感受鄉村新風光。
城與鄉,曾經那么遠;城與鄉,如今雙向奔赴。行走在福建鄉村,舉目皆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文明新風激蕩鄉野,多元文化浸潤山河,一幅既有肌體之美又有靈魂之美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
供水、出行、教育、醫療、養老……鄉村建設樁樁件件關乎廣大農民切身利益。聚焦民生關切,放眼鄉村未來,福建不斷求索特色鄉建之路。
建什么?農民需要什么,就建什么。
鄉村建設,不能盯著鄉村談鄉村,而要在城鄉融合的維度,統籌布局,一體謀劃,協同推進。近日,福建出臺《關于以縣域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分級分類推動縣域差異化發展,加快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鄉空間體系。
實現村村通硬化路、鎮鎮通干線、82%陸域鄉鎮30分鐘上高速;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3.55%;實現快遞服務鄉鎮覆蓋率、郵政企業建制村通郵率均達100%;實現所有鄉鎮5G網絡覆蓋和所有建制村光纖、4G通達;實現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基本覆蓋全省鄉村學校;鄉鎮(街道)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74.2%……福建直面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以城帶鄉,加快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持續補短板、強弱項。
建成什么樣?體現每一個鄉村的地域特色與特性之美。
從平原到高山,從山村到漁家,從畬鄉到客邑,紅色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海絲文化、農耕文化兼容并蓄,美美與共。福建鄉村類型多樣、各具特色。如何挖掘獨特的資源稟賦,讓鄉村展現出別樣風情與個性?
今年,福建啟動新一輪村莊分類,以縣域為單位,組織各地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穩定改善、收縮待定、搬遷撤并、文化傳承、民族團結、海島發展、僑臺賡續等9種類型,對全省1.4萬個村莊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編制《福建省鄉村建設導則(2024版)》,明確不同類型村莊的不同發展定位和建設要求。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導下,將樂縣常口村煥然一新,從一個原本一窮二白的“三無村”,逆襲成為自帶流量的富美村莊。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
誰來建?讓農民當家作主唱主角。
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自然也要讓農民參與建設。福建把農民請回村莊建設的主舞臺,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他們成為鄉村建設的參與者、決策者、監督者。
近年來,福建開展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等鄉村“五個美麗”建設,以點帶面打造福建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我們引導村民就地取材,利用舊物料、閑置物件、廢棄農具等,扮靚鄉村庭院、微景觀,裝點小公園、美麗田園,實現修舊如故、降本增效,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福建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資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參與;另一方面,通過以工代賑、以獎代補、投工投勞、雇工購料、公益管護崗位等方式,發動農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麗家園。
努力促進農業生產高質高效、鄉村環境宜居宜業、農民生活富裕富足,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
(福建日報記者 莊研 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