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重陽節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銀齡行動”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向全國的老年人致以誠摯問候。習近平強調,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希望廣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老齡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問題,完善政策舉措,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發揮好、權益維護好。(10月10日 新華社)
重陽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與春節、清明節、中元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的祭祖源頭,可追溯到先秦。到漢代時,九月初九的皇家祭祀和宴飲活動從宮中開始流布民間。唐代時,九月初九被正式定名為“重陽節”,成為正式節日。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重陽節不斷融入了尊老敬老的文化內涵。1989年,我國將農歷九月初九確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13年7月1日實施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敬老節”“老年節”體現了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現代傳承方式,進一步凝聚了中華民族傳承久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濃厚深情。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度,關愛老人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常懷一顆誠摯的感恩之心,積極繼承老年人身上的優秀品質,讓重陽節所蘊含的孝善、感恩等思想和情懷深入人心,持續滋潤我們的道德土壤,涵養我們的精神家園;要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給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安慰,在日常生活中,把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各項服務常態化,照顧好他們的晚年生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97億,占全國人口的21.1%;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17億,占全國人口比重達15.4%。這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關愛老人有助于培育公民的責任意識、仁愛之情和愛國情懷,也是關愛將來的自己。值此重陽節之際,我們在傳承孝道,在感悟深厚的敬老情懷的同時,要將傳統“重陽”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向新時代、向互聯網延伸,推進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之光照進現實,為推動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廈門文明網 吳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