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國旗合影、在舞臺劇中走進覺醒年代……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廈門市教育系統開展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讓“中國紅”照耀每個孩子的成長路,讓愛國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實施之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于今年1月1日開始施行,以法律形式規定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總體要求、職責任務、實施措施、支持保障。
如何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激發孩子厚植愛國情懷?如何讓愛國主義成為青少年心中明亮的底色?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紅”背后的力量?帶著這些思索,3月份,廈門市教育局啟動“我與祖國共成長”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
廈門市教育局要求學校全方位利用各種重要節點和場合,培育和增進孩子對中華民族和祖國的情感,傳承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觀念;用足、用透各種資源,使愛國主義成為青少年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廈門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副書記施琦婷說,有恰當的載體、有創新的形式、有豐富的內容、有重要的節點,更能激發孩子的愛國情。
3月以來,廈門市各中小學校在課堂內外展開探索,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豐富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參與感,讓學生在多彩的活動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熏陶,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頭腦、入心靈、見行動。
科技中學新疆班學生參加“向國旗敬禮,與國旗同框”創意合照活動。
雙十中學學生用情景劇回顧學校成立之初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情懷。 (記者 林銘鴻 攝)
特別的升旗式
升國旗唱紅歌 激蕩愛國情懷
今年的國慶節,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一個重要舞臺——不少學校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紅”背后的力量,過個有意思又有意義的國慶節。
往年的10月1日,由于是假期,校園里空空蕩蕩,今年的10月1日,廈門一中、五緣第二實驗學校、火炬學校等學校的師生返回學校,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之后才開始國慶假期。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讓孩子在活動中升華愛國情感、砥礪愛國情懷。
在火炬學校,校長帶領學生們重溫“愛國三問”。他高聲問臺下的學生:“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
學生們鏗鏘有力地回答“是!”“愛!”“愿意!愿祖國繁榮富強!”。“愛國三問”是南開大學創校校長張伯苓在學校“始業式”上提出的。
在莊嚴的升旗儀式后,一些學校舉行小型“紅歌會”,學生高唱《歌唱祖國》《我和我的祖國》等紅歌,越唱越帶勁。校方認為,國慶當天,現場升國旗、唱紅歌,讓師生、家長的愛國情懷更加澎湃。
國慶假期,一面面五星紅旗在大街上迎風招展,各種慶祝活動精彩紛呈,不少學校抓住這一教育機會,布置特別作業——愛國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參與社區實踐活動,感受國家的繁榮與強大,激發家國情懷。
一批學校開展“我和國旗合個影”活動。在廈門市特教學校,孩子們穿著干凈的校服和國旗合影,定格幸福的瞬間。
在廈門一中海滄校區,高一八班的學生簇擁在國旗周圍,這個班級一位學生寫下那一刻的感動:國旗被簇擁在青年之間,令人想起過去的歲月里——先輩們為救中國而艱苦奮斗,守著那心中的一抹紅。
湖里區江頭三小的特別作業是“我向國旗敬個禮”活動。學生們尋找街上的一抹中國紅,向國旗敬禮。
特別的思政課
校園內 演繹紅色經典 萌娃重走“長征路”
廈門市教育局介紹,為了讓這堂愛國主義思政大課擺脫枯燥,變得有益又有趣,全市中小學校積極創新思政課內容和形式。
近日,雙十中學舉行以“青春逢盛世,逐夢正當時——我與新中國共成長”為主題的“雙十先鋒派”座談會,廈門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陳珍參加座談會。通過座談,陳珍和思政老師一方面了解學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傳遞黨的聲音,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這所學校高二學生鄭皓文說,老師們深入淺出的經歷分享,無不讓自己感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方面的騰飛巨變。
濱東小學兩校區的孩子們近日開展了以“民族大團結”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實踐活動。例如,將美術學科與數學學科相融合,學生用畫作記錄不同民族的服飾、建筑并挖掘其中的數學奧秘;音樂學科與體育相融合,學生在特色創意游戲中感受不同民族音樂的魅力。
各班還以民族為主題,設置了妙趣橫生的游園活動,有看展覽介紹有獎問答,有學跳民族特色舞蹈,還有體驗打卡民族傳統美食……
校方說,通過游覽和參與游戲集章、兌換相應小獎品,不僅讓學生領略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文化生活,更讓各民族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更加團結、更加熱愛祖國。
海滄北附學校思齊校區舉行紅色經典課本劇展演活動,學生們奉獻《少年游擊隊》《覺醒年代》等劇目,把思政課搬上舞臺,年輕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演繹,展現了革命烈士心懷天下、舍生忘死的情懷。
幼兒園也在探索如何讓孩子從小萌發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同安同城四季幼兒園小班的幼兒進行了一場“小紅軍長征挑戰”。幼兒園孩子們身著紅軍服裝,勇敢地挑戰著“爬雪山”“過草地”“穿越封鎖線”等項目。幼兒園說,游戲在孩子心中種下了愛國種子。
在翔安區新圩第一中心幼兒園 ,通過“建造我的祖國”項目,孩子利用積木和樂高,合作搭建標志性建筑,增強了對國家文化的認知。
校園外
重溫崢嶸歲月 孩子直觀感受祖國新貌
一些學校把“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利用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場館和實踐基地,把思政課堂搬出校園、走入社會,延展思政課堂“半徑”,讓思政課變得更具感染力和親和力。
廈門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利用假日,到廈門艦、廈門破獄斗爭紀念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革命遺址遺跡等參觀學習,走進歷史、了解國情、感受民族精神。
杏東小學組織學生開展以“如歌歲月,我與祖國同行——采訪與新中國同齡人”為主題的假日活動。孩子們采訪老爺爺老奶奶時好奇地問:新中國剛成立時是什么樣子……通過身邊人的敘述,他們對新中國的發展有了更具象的認識。
國慶前,廈門工學院附屬學校舉行國慶主題活動——花街巡游,這所學校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學生,組成不同方陣,展示不同風采。例如,初中部國旗班展示莊嚴出旗儀式;有的方陣是漢服的展示;幼兒園的小朋友則“回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他們拿著充滿時代特色的大哥大、收音機……老師們說,這些形象展示活動,有助于年幼的孩子理解國家取得的成就和發生的變化。(廈門文明網 廈門日報 佘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