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如織,絡繹不絕,車如流水馬如龍。鶯歌燕舞,簫聲琴韻,文化盛宴在街頭。近日,“福見街藝、創享時光”街藝展演活動在寧德市蕉城區“蘆坪印巷·一里時光”文創街區廣場舉行,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非遺昆曲表演
搭臺引“鳳凰”
位于中心城區的蘆坪街區,原是寧德建成年代較早的傳統商業街區。去年10月,蕉城區委、區政府啟動蘆坪改造提升工程,打造新興的文化產業聚集地和網紅打卡點。其中,文化廣場作為街區特色所在,已舉辦紅色電影展播、星空集市美食游樂節等活動。
近年來,街頭文化藝術浪潮迭起,與傳統藝術不同,街頭藝術能夠提供一個開放自由的平臺,促進公眾參與和文化交流,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為了迎合群眾需求,做好文化保護、傳承、傳播和發展四篇文章,打造活力“街藝”示范區,今年,蕉城區文體和旅游局聯合寧德市藝術館等單位,在蘆坪文化廣場上組織開展街藝展演活動,并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宣傳推廣。
今年8月,一位來自福安的2000后文藝愛好者,聽說主辦方在招募演出團隊,第一時間報名參與:“我們是昆曲藝術的愛好者和傳播者,哪里有舞臺,我們就往哪里去。聽說蘆坪街區改造了,搭在街頭的舞臺新奇別致,我們也想來一展風采。”
令人欣喜的是,這位來自福安的昆曲愛好者,還帶上了他的整支團隊驅車來到寧德,團隊里最年長的已到花甲之年,最年輕的還是個小學生。“我們既然來了,就要把最好、最完整的表演帶給觀眾。”
無獨有偶,千江樂坊的古箏小學員們聞訊也踴躍報名參加,并在蘆坪的街頭舞臺上表演《茉莉花》《聲聲慢》《上春山》等經典古箏曲目。一位表演古箏的學員家長說道:“這次的演出和以往不同,因為是在街頭表演,人來人往,很考驗孩子的專注力,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
一些愛好唱歌、演奏樂器的青年男女,也紛紛加入到演出隊伍中。“我們是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的招募信息,很感謝這個平臺,讓我們這些‘草根’有了展示的機會,還結識了有著共同愛好的朋友。”參加吉他彈唱的葉先生這樣說。
栽下梧桐樹,鳳凰自然來。舞臺搭好了,演員和觀眾便如約而至。黃魚主題文藝作品、畬族歌舞、民樂與西洋樂演奏、潮玩樂隊、傳統茶藝、傳統戲曲等節目輪番上陣,奏出一首首風格各異的夏夜交響曲。
“街藝”惠萬家
綠樹成蔭,晚風習習,在蘆坪文化廣場的露天舞臺前看看演出,吹吹自然風,可以緩解久居空調房帶來的不適。蕉城區大眾音樂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福見街藝、創享時光’街藝展演活動已經開展數月,暑假期間尤為火爆。”
深藍色的舞臺燈光,帶給人清涼夢幻的感覺。7月上旬接連幾天舉辦的“音樂達人秀”活動,讓許多人過足了歌癮。無線話筒安置在舞臺、觀眾席和廣場上,歌手可以走下舞臺和觀眾互動,觀眾也可以登上舞臺一展歌喉。“下班路過這兒唱上一曲,感覺非常放松。”市民張先生高興地說。
一位家住南岸的市民告訴筆者,自從上次帶孩子來蘆坪觀看街頭演出之后,孩子就天天吵著要來,也不會成天待在家里玩手機游戲了。
街藝的表演者不局限于年輕人,年過四十的洞簫愛好者劉美英同樣在舞臺上熠熠發光。在7月16日的民樂專場演出中,她和搭檔合奏《滄海一聲笑》,點燃了夏夜的豪情,收獲了陣陣掌聲。“洞簫屬于中國傳統樂器,音色寬厚深沉,很有韻味。”劉美英說。
紅磚砌成的舞臺古韻十足,輕盈的水袖向臺下拋去,讓觀眾領略六百年前的浪漫。8月4日的昆曲專場演出,引得路人流連忘返。“昆曲是世界非遺藝術,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只因太過于‘陽春白雪’而被人冷落,我們希望通過街頭演出,讓更多人知道昆曲、愛上昆曲。”寧德昆曲研習社成員陳權介紹。
觀看昆曲演出的黃女士告訴筆者,她自幼喜歡昆曲,只是昆曲屬于高雅藝術,以前在劇場買票才能觀看,如今卻能夠在街頭欣賞,真是讓人喜出望外。
住在廣場對面蘆坪小區里的吳大爺,每天晚上都準時來到廣場上看演出,“在家門口就能看演出,很方便。而且每天的演出內容都不一樣,天天有驚喜。”
提到下一步的規劃,蕉城區文體和旅游局負責人陳海烽告訴筆者:“今后會推行舞臺表演常態化,除了臺風天、雨天等特殊天氣,其他時候都會開展多元化的舞臺演出。目前正在籌拍《你好!蕉城》年代劇,預計十月將會上演。”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形式多樣、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街藝展演,讓老百姓飽食文化大餐。陳海烽認為,街頭藝術作為一種接地氣的表演形式,能夠讓老百姓以最便捷的方式,欣賞到形式多樣的舞臺藝術,豐富精神生活。以街藝IP賦能城市IP,能夠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為文旅新業態發展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