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漳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始終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堅強領導,強化黨建引領,以開展鄉村振興“十鎮百村典型引領、百鎮千村共富共美”行動為抓手,統籌推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帶動群眾生活富裕,走好具有漳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有效推動了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在全省走前列、作表率。
漳州堅持“以特取勝、以優取勝”,深耕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下功夫做好“土特產”文章。云霄縣陳岱鎮礁美村大力發展鮑魚苗養殖。
堅持以上率下 打好“組合拳”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
求真務實,高位推進。漳州市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久久為功。建立市領導掛鉤指導重點鄉鎮、縣區領導掛鉤指導重點村制度,加強指導幫扶,及時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出臺《漳州市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部門責任,建立鄉村振興促進工作領導責任制。
匯聚合力,強化支撐。漳州市積極發揮各級機關黨員干部在思想、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幫助鄉村理思路、用政策、抓短板、解難題。堅持基層黨建同鄉村振興工作目標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把組織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資源,把黨建成果轉化為農村改革發展成果。開展“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活動,市委主要領導帶頭帶動各級黨委(黨組)書記和班子成員在基層建立黨支部聯系點;鼓勵處級干部擔任鄉村振興指導員;選派“老支部”“老鄉鎮”擔任鄉村導師;持續選派第六批駐村“第一書記”下沉一線抓鄉村振興;在市直機關開展“機關聯動鄉村,黨建引領振興”,以黨建“組合拳”提升“三農”加速度。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黨支部;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干部。深化農村黨組織“達標創星”活動,開展評選,確定四星、五星級農村黨組織,比學趕超,創先爭優,激發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龍海區隆教鄉:庭院經濟賦能鄉村振興
突出多維發力 推動鄉村善治
鄉村治,則百姓安。漳州市把治理有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有效支撐,注重情理法結合,著力打造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開啟鄉村善治“金鑰匙”。
建立健全機制,推動長效長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面鄉村治理體系。推廣“黨建引領、整縣推進、抱團發展、提高效益”發展模式,凝聚各方合力。出臺《漳州市加強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實施意見》,明確鄉村治理試點內容和創建標準,建立鄉村治理協同推進機制。開展“一縣一重點、一鎮一治理、村村有行動”專項整治,提升鄉村治理成效。
鄉村治理主體是村民,如何提高村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積極性?
“小積分”撬動治理“大提升”。堅持“由表及里、塑形鑄魂”,推廣運用鄉村“積分制”管理,將積分與志愿服務、村級事務、村民利益等相關聯,推動鄉村治理有鏡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標桿可比,引導村民從“臺下看戲”變“上臺唱戲”,變“村里事”成“家里事”。引“鳳”歸巢,引賢補位。匯聚社會力量助力鄉村振興,以“鄉土、鄉情、鄉愁”為紐帶,引導優秀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企業家入鄉。引導社會力量在移風易俗、文明村創建、獎教助學、尊老助殘、教育衛生等方面積極作為;化身鄉村治理“參謀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鄉風文明“引路人”,社會力量在推進鄉村善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治理向“智理”升級。為解決鄉村服務“點多、面廣、事雜”等痛點,漳州市強化科技賦能,積極推動鄉村“智理”。漳浦縣東厝村打造集黨建黨務、環境整治、村民服務等為一體的“5G+數字鄉村云平臺”,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長泰區巖溪鎮依托“云上巖溪”“村村享”等平臺,搭起便民服務橋梁,讓黨員干部從坐等群眾“找上門”轉變為主動“走農門”。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個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30個鄉(鎮)被評為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253個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
漳州推動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詔安縣梧桐小區被評為福建省優秀住宅小區和樣板房。
統籌做優做美 促進宜居宜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根基。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用好一方水土。漳州市以黨建為引領,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力量,持續深耕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
推動“守底”與“升級”新突破。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證糧食安全,大家都有責任,黨政同責,要真正見效”以及“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等重要論述,落實“二十條措施”,著力在穩定糧食生產上下大力。同時,以提升“種業、種子、品種”為重要抓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保障糧食安全這條“底線”與升級農業“芯片”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來,全市累計推廣優新品種172個,建立基地568個,輻射帶動產值新增67.7億元。
深耕“一方水土”,打好特色牌。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培育壯大水果、蔬菜、茶葉、水產、食用菌、畜禽、花卉、林竹、中草藥等九大優勢特色產業,下大力氣培優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全市累計培育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16個、“三品一標”產品580個,12個產品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目前,全市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8家,其中省級以上243家、國家級13家,數量分別位居全省第二、第一。
山區、平原、沿海、島嶼,各有差異。鄉村建設千頭萬緒,要從哪入手?答案在于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目前,漳州市完成1556個村莊基礎調查,推進新一輪村莊分類。按照“多規合一”“陽光規劃”的要求,合理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并批復1231個。漳州市還探索“縣鎮聯編”“多鎮聯編”“多村聯編”等模式,推動實現鄉村生態美、風貌美、環境美、風尚美、生活美的有機統一。
以宜居宜業為目標,全力抓提升、縮差距,不斷推動鄉村建設取得新實效,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形成。按照“清溝掃地擺整齊、拆舊拓新整漂亮、穿衣戴帽扮靚麗”的標準,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和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全領域、分層次推進宜居鄉村建設,讓鄉村“望得到山水、留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在全市策劃打造多條“串點連線成片”精品線路,以串點連線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以連線成片推進鄉村宜居宜業。
提升建設品質,邁向鄉村蝶變。去年,全省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和庭院經濟發展工作培訓會在漳州召開,漳州市農村建設品質提升年度考核連續三年排名全省第一。
從山區到濱海,從“林梢煙似帶”到“村容水如環”,一幅水清岸綠村凈景美民富的畫卷在漳州徐徐展開。(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 漳州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