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美鄉俯瞰圖
文明風9月24日訊 近年來,德化縣春美鄉以省級文明鄉鎮創建為引領,深耕精神沃土,不斷優化基礎設施,積極開展文明實踐,文化活力不斷釋放,文明之花遍地綻放。
資源整合 讓活動陣地“用”起來
據了解,春美鄉原本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位置較偏,唯一一條近道需穿過鄉政府大院,否則要多出十幾分鐘的路程,設施設備常年“吃灰”。要讓實踐所真正發揮效用,另外選址勢在必行。
閑置的公路驛站位于鎮區中心,是通往老年學校、口袋公園、母親花公園的必經之處,還緊挨著休閑健身步道入口,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群眾服務陣地的理想之所,但其空間有限,功能設置大大受限,在改造設計之初,春美鄉政府宣傳干事蘇燕如就發起了愁:“這里房間數不多,且每個空間都偏小,缺少大的場所作為宣教多功能室。”
場所之限,如何破解?據了解,改造之前,實踐所與老年學校雖僅有一墻之隔,但卻互不聯通。群眾要去往老年學校都必須經過實踐所外圍并繞上一大圈。為有效整合資源,深化惠民服務,春美鄉打通了阻隔的墻體,修建了聯通兩處場所的臺階。不僅實現了場所資源共用,也讓群眾更加便捷更加充分地享受公共服務。
此外,春美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還融合了綜合文化站,鄰里中心等服務功能,并設有“萱語蛙聲”及“我為家鄉帶農貨”等特色空間,并個性化推出針對農村群體的文化、科普等惠民活動,有效聚集了人氣,已然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的首選去處。
免費理發
文明實踐 讓群眾生活“樂”起來
“經濟富足,社會就會安定,國家就會富強……”一場木偶戲《番薯入中華》在春美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上演。“這個故事很有趣味性,也讓我們回憶起舊時全村聚著看戲的熱鬧場景。”前來看戲的阿婆高興地說。
“舒適的環境,美味可口的飯菜,忙前忙后的志愿者,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懷。”在春美鄉春美村“愛心食堂”免費就餐的蘇大爺說道。
據悉,每月15日是春美鄉雙翰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日,免費理發是固定服務項目,除此之外,還定期開展愛心診療、公益電影等志愿服務活動,吸引不少村民前來參與。
一處處有溫度的實踐場所、一次次接地氣的志愿服務、一條條暖民心的實踐舉措……無不讓受益村民喜笑顏開。
為更好發揮文明實踐在服務群眾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春美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以志愿隊伍文明實踐為主要形式,以“志愿服務好、精神面貌好、群眾生活好”為目標,創新開展“春雨”志愿服務系列活動,將志愿便民、文藝演出等文明實踐服務精準高效送到群眾日常生活中。
耕讀文化館
活化利用 讓傳統文化“興”起來
踏入春美鄉古春村綿遠堂,輕風掠過波光粼粼的池塘,古木翠竹掩映著白墻黑瓦,穿過典雅古樸的門廊,抬頭便可望見梁柱上的家規家訓和家風格言,處處透著先人的智慧與風范。
“蘇履吉作為我縣的歷史文化名人,求學時勤奮刻苦,為官任上清正廉潔、造福一方,可以說是當官人的楷模,讀書人的榜樣,我們將其祖厝修繕利用起來,打造成蘇履吉孝廉文化的展示場所,就是為了傳播優秀鄉土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樹立文明新風。”古春村黨支部書記蘇文輝說。
近年來,隨著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護利用早已成為許多人的共識,人文底蘊深厚的春美鄉自然也不例外。除了改造蘇履吉祖厝之外,春美鄉還利用百年古厝和古民居打造了家風家訓館和耕讀文化館,推動獅子巖、半山交通站等紅色文化遺址保護修繕,并因地制宜設置了理論宣講、老蘇書畫室、茶話室等場所,定期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等主題宣傳、道德模范宣講、鄉村故事會、書法交流等活動,通過傳統文化展示和文化活動開展,使古建筑迸發新的活力,成為涵養群眾思想道德、弘揚正確價值觀的活動場所,激發著群眾熱愛家鄉的熱情,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德化縣委文明辦 陳燕婷 吳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