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近年來,各級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聚焦培育鄉風文明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局。農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只有激發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讓鄉風文明建設變成農民自覺自愿的行動,才能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目的,共同點亮農村精神文明的璀璨燈火。
要發揮文明實踐力量。農村是中華民族的根,擁有寶貴的文化資源。建好用好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場所,充分發揮鄉鎮、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作用,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將其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價值,結合鄉村振興、政策解讀、法制科普等內容,為群眾特供“私人定制”服務,開展理論宣講進鄉村系列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要深化移風易俗風尚。現如今,傳統習俗在農村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些風俗中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難免存在一些糟粕。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鄉賢能人“五老”人員等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自覺抵制不良習俗;發揮好村規民約的作用,依托紅白理事會,共同推進紅白習俗改革,大力整治“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約束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大力宣傳宣傳家風家訓、家庭文化、婚姻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宣講活動,大力宣揚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文明風尚,讓文明新風吹遍農村大地。
要強化宣傳引導方向。通過開展“農民豐收節”、“村BA”“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文化活動、廣場志愿服務、科學普及、醫療健身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利用好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強化宣傳引導,線下可以常態化開展入戶調查、傳單發放、宣傳欄更新等形式營造氛圍,線上要用好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擴大宣傳范圍,碎片化充實群眾精神文化世界,提升精神力量。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相信在各方努力下,鄉風文明之花定能競相綻放,鄉親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紅火。(涵江區委文明辦 張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