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高顏值” 造出“幸福感”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也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2018年起,在省住建廳的關心指導下,漳州把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惠民生、補短板、擴內需的重要舉措,連續七年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十四五”期間,全市計劃再投資25.45億元,對791個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改造,預計可惠及居民9.21萬戶;至2024年底,全市計劃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轉化,切實將老舊小區改到群眾心坎兒上,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改造后的將軍花園停車場
多措并舉 向“新”發力
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并多措并舉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2021年漳州市結合實際出臺《漳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制定總體目標、確定改造重點、統一實施程序、拓展資金籌措渠道,健全后期長效管理機制,構建起老舊小區改造整體體系,并配套出臺《漳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市級統籌、縣級落實、街道參與、社區配合”的層級工作格局。
針對老舊小區項目改造前期程序不暢、耗時耗力等制度壁壘問題,2019年漳州市出臺全國首個針對“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城市更新改造等特殊類別工程的專項管理政策《漳州市特殊類別工程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從制度上突破老舊小區改造前期審批制度瓶頸。隨后,漳州市出臺《漳州市老舊小區通信管線改造工作機制(試行)》,在全省率先實施老舊小區通信管線改造界面分工法,一步到位厘清通信管線改造內容分工及資金責任。
此外,漳州強化黨建引領,以“城管雙員進社區”為粘合劑,建立由屬地項目主管部門、街道辦事處、“城管雙員進社區”工作組、項目業主單位、施工單位、居民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居民代表)共同參與的居民議事協商會,協調解決老舊小區改造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如在2023年薌城區天福園老舊小區改造中,通過居民議事協商會高效處理反饋意見建議30余起,有效化解居民與施工方之間的矛盾,小區改造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聚焦痛點 提質提效
從滿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出發,漳州市在改造中著力提升小區內部道路、供水、排水、供電、供氣、消防、生活垃圾分類、通信等基礎設施,修繕小區圍墻、大門、屋面、外墻、樓梯間等公共部位。2021年至2023年,整治累計改造供水管網97公里、排水管網267公里、道路230公里、天然氣管網104公里、新增消防設施412套、新建垃圾分類屋(亭)182座,并同步推進更新改造3.41萬戶居民戶內燃氣安全設施,切實解決群眾反應強烈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實現“路平、地凈、燈亮、管通”。
在扎實推進“樓道革命”的同時,漳州深入推進“環境革命”。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無障礙設施建設、綠色節能改造、國球進社區等專項行動,漳州因地制宜、一區一策,科學推進小區停車場地及充電設施、綠化景觀、適老化適兒化改造、文化休閑設施和體育健身設施等配套建設,并出臺《漳州市關于進一步優化城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指導意見》,明確部門職責、簡化審批手續、給予財政補貼,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開辟“綠色通道”。2021年至2023年,漳州薌城、龍文兩區共核發加裝電梯施工許可438部,竣工驗收233部,發放財政補貼2495.50萬元。
此外,漳州積極實施“管理革命”,堅持老舊小區改造與物業管理配套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同步實施,積極推動小區業主成立業主委員會,選聘物業服務企業,實施專業化物業管理;對于暫不具備條件的小區,則通過業主自管、國有物業服務企業托底過渡管理等方式,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同時漳州創新物業黨建聯建工作,推動217個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指導58個物業服務企業成立黨支部,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以“城管+街道+社區+業委會+物業”模式促進老舊小區后期長效管理。
改造后的鑫榮小區
著眼細微 “走新”更“走心”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漳州采用可調式雨污井蓋,減輕車輛碾壓時的噪聲;構建無障礙道路流線,從小區入口直達各幢單體建筑;在距離居民樓較近的非機動車停車棚頂上覆蓋一層吸音網罩,有效降低雨打棚頂的噪聲;在小區人流出入密集區域設置智能信包箱設施場地和電源接口,方便運營商設備直接進場服務,解決最后100米投遞難題。此外,漳州還結合小區景觀改造,設置陽光房,方便老年人和兒童駐足休息,并采用“微亮化”理念設置路燈,為居民營造舒適的夜晚光環境。
同時,漳州深度融合海綿城市理念,將小區內車行道路牙石改為平沿石,在道路鋪裝與綠化間設置植草溝,便于雨水排入周邊綠地凈化下滲;在宅間路、小區步行道、休閑廣場、健身廣場采用透水磚、彩色透水混凝土等新型海綿城市材料,地面雨水盡可能通過地面散流至周邊下凹綠地后進入雨水管網。同時,漳州還積極建設生態停車位,在綠樹底下鋪設透水磚,并在停車位周邊建設下凹綠地,進一步提升老舊小區“海綿化”含量,讓小區更宜居。
聚焦服務一“老”一“小”,漳州還積極探索“雙齡共養”,通過公共場所回收修繕、政策引導、租金減免等措施,吸引社會資本自發到老舊小區開辦養老托育機構。如薌江物業在改造后的前鋒新村和人民新村開辦幸福大食堂(長者食堂),集就餐、議事、學習、休閑等功能于一體;漳州禾康聯合哈津教育在新橋街道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成立養老托育機構,提供老舊小區養老托育一體化服務。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下階段,漳州將繼續聚焦群眾需求,進一步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小區,并健全完善后續長效管理機制,做到改造一個小區、提升一帶環境、優化一片業態,將老舊小區改造這項民生實事做好做深做透,讓高顏值高舒適度的居住體驗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幸福。(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 蔡柳楠 鄭秋輝 何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