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蕉村吃上‘旅游飯’,走出致富路,就是精神文明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典型。”9月1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原主任、二級研究員鄭有貴評價說。
當天,福建省紀念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40周年座談會在三明市舉行,與會人員前往萬壽巖遺址、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等地考察,調研精神文明建設的“三明經驗”。
從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變成福建省的示范村,源自小蕉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用精神文明建設帶動村民移風易俗、轉變觀念,再賦能鄉村在環境、經濟上的全面振興,小蕉村守好青山綠水,吃上“旅游飯”,讓村民們住上了聯排別墅。
吃上“旅游飯”,走出致富路
從三明市區出發,一路向西,大約10公里的車程,便能從繁華鬧市抵達靜謐鄉村——小蕉村。
8月29日,澎湃新聞重訪三明,走入小蕉村,眼前一片開闊,周圍森林環繞,清澈的溪流穿村而過,一排排村民別墅整潔有序,猶如世外桃源。
但在十多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在村民的記憶里,過去的小蕉村村居破舊,道路泥濘,各家各戶旱廁隨意排放,污染溝渠;而村民居住的老房子夏天炎熱不堪,冬天陰冷透風……不要說外來游客參觀,就是本村人的生活也有諸多不便。
據三明日報報道,2009年起,小蕉村村兩委組織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全國各地學習先進經驗,并決定將“鄉風文明”作為村莊建設的核心動力。2011年起,小蕉村一面抓村居環境治理改善,另一面抓村民精神文明建設,全力推動鄉村振興。
小蕉村黨支部副書記練玉英向澎湃新聞介紹:“小蕉村全村只有78戶367人,是一個小而美的村子。這幾年,我們通過重新規劃改造,把村民們舊的木頭房子拆除,新建了一期17棟‘聯排別墅’。同時,還完善了基礎配套設施,污水管網、煤氣管網全部下地,村里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此外,小蕉村又打造了5個美麗“微景觀”,近兩年先后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福建省森林村莊、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村、福建省新農村社區樣板村、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范村等稱號。
如今的小蕉村,不僅留得住村民,也留下了游客。
練玉英介紹:“我們堅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對村中的一些老房子進行活化利用,比如改建咖啡屋、農家樂小院等,在擴大業態吸引游客的同時,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p>
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原主任、二級研究員鄭有貴認為,小蕉村吃上“旅游飯”,走出致富路,是精神文明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典型,這是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探索,促進了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他還表示,三明市小蕉村等一大批集體經濟發達村的實踐也表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也是一條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破除紅白喜事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在小蕉村,“煥然一新”的不僅是環境,還有村民們的生活觀念。
鄭福財是率先響應小蕉村“移風易俗”號召的村民,見證了村里風氣與觀念的改變。他對澎湃新聞回憶:“2019年,我父親去世,我就想積極響應村兩委提出的移風易俗,簡辦喪事?!?/p>
起初,鄭福財這樣的想法卻受到了家人和村民的反對。“當時村里也傳出一些聲音,有些人就覺得喪事怎么可以辦得這么簡單。但我覺得,老人在世的時候,子女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盡到了孝道,老人過世我們也沒有留下遺憾?!编嵏X斦f,通過苦口婆心的勸說和村兩委的引導,最終和家人達成一致,響應移風易俗的新風尚,將一般7天以上的葬禮縮減為2天,30桌以上的席面縮減為3-4桌,大大節省了人力、財力、時間,也避免了食物的大量浪費。
練玉英表示,鄭福財起到的帶頭作用意義很大,村黨支部給他頒發了移風易俗典范獎牌。此后,越來越多的村民也開始爭相效仿。村委會則趁熱打鐵,引導村民破除陳風陋俗,村里的風氣為之煥然一新。
“原先,村里有攀比(風氣),你辦幾桌,我要辦得比你更多,好像這樣才能體現孝順,浪費嚴重。現在好了,大家都簡化了流程,逐漸成為一種習慣了。”鄭福財說道。
十多年過去,一個宜居、宜游的小蕉村呈現在眾人眼前。據練玉英介紹,小蕉村還搭建了文明實踐大舞臺,通過自編自演節目、政策宣講等形式,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小蕉村還成功舉辦“蕉野樂”、“小蕉夜市·鄉村文旅嘉年華”、鄉村音樂節、熒光夜跑、紅歌賽等主題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
“這些舉措帶動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打響了小蕉村的文旅品牌,真正成為三明市西部的城市后花園?!本氂裼⒄f道。(澎湃新聞記者 鄭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