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順豐快遞員石正洪送完手中的快件,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滾落,浸濕了衣服,他快步走進福建省廈門海滄區坪埕工會愛心驛站。驛站內,涼茶桶、燒水壺、休息桌椅、應急藥品、微波爐、電視機、冰箱、風扇、報刊書籍、空調、電磁爐、免費WiFi等一應俱全。愛心驛站的方寸之間,為戶外勞動者提供賓至如歸的服務。(8月23日《光明日報》)
窺一斑而見全豹。城市文明,說到底是人的文明、城市的溫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廈門市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超32萬人,其中配送和快遞行業(騎手)約10.6萬人,出行網約車人員約15.4萬人,家政服務人員約4.8萬人。關愛,不僅能最能體現城市文明含金量,彰顯城市文明之光,更能盡顯城市的溫度。為這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營造的愛心驛站,如同一個個流動的溫馨棲息地,通過各級政府和市民的呵護,在大家心中扎根、成長,讓城市處處綻放文明之花、時時閃耀文明之光!
人們常說,我們這個時代,是生活最幸福的時代。的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愛心驛站,當你疲憊時推門而入,耳邊傳來悅耳的琴聲,環衛大姐們可以在這里拉手風琴,茶桌前,倒了一杯涼茶,靜靜地坐下來聽琴,這何嘗不是工作間隙最好的“加油站”?近年來,廈門已建成419個夏有清涼、冬有溫暖的工會愛心驛站。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通過“廈門市總工會”微信公眾號的“附近服務”專欄,即可查詢驛站的地址、聯系電話。大家在感謝城市建造這個具有富有溫度的愛心驛站之余。回饋給這個城市的也是溫度,更加盡心盡力為城市服務,為大家服務,將美好帶給更多人,盡顯城市“溫情之美”。
一定意義上說,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取決于有多少高樓大廈、人文景觀,而是取決于它讓人感受到的舒適“溫度”;一個細節,折射出城市治理水平的改進、人文精神的提升。廈門城建市政建設管理部門,考慮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能夜間作業時間較長,他們計劃將部分具備改造條件的工會愛心驛站改造為24小時開放,方便勞動者休息。此舉,讓城市的“溫度”,根植關愛之中,體現于人文之魅力,這樣的城市溫度,不僅在眼底是無限風景,更在人間是一片真情。
所以,風物之美、精神之美、人文之美,說到底都是“人”之美,取決于如何關心人、怎樣對待人、如何提升人。抓住“人”這個核心,愛心驛站才會雨后春筍。多用愛心、真心、細心建設一座讓戶外勞動者更幸福的友好城市,讓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感受到文明的力量,讓城市在富有人情味的溫度中,增加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才能讓更多人在這里感受到滿滿的獲得感。(福州文明網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