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幸聆聽過一位明師的講座,印象深刻。針對當下離婚率居高不下的社會問題,老師給出了簡約之方——初戀中的少女可將一本薄薄的《弟子規》交給男友。若他認真研讀,并能踐行到日用中,大概可以托付終身了。
《弟子規》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根本,是“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以及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倘若一個人基本上能夠按此規矩安身立命,在當今社會,可稱得上謙謙君子了。而有情有義的君子在婚姻大事上又怎能始亂而終棄呢?
自從寧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遵守規矩的人越來越多,綜攏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公交車讓座已成風尚,絕少發現車內有人吸煙等;故意毀壞偷盜市政設施行為的較以前少見;大多窗口單位文明服務,彬彬有禮;車讓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然而,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占道為市,違規停車、施工以及鄰里不和等不文明現象依然存在。
就比如闖紅燈。闖紅燈的人群分為幾類,一是進城的農民,他們大多不太熟悉城市的交通秩序,紅綠燈對其而言形同虛設,旁若無人無車;二是投機分子,他們當然曉得“紅燈停、綠燈走”的規矩,可為了省時,抱著僥幸心理,能闖則闖;三是從眾者,看到眾人都在規規矩矩地等候綠燈通行,他也隨緣,可當有人違規亂闖了,便跟了上去。
在寧德中心城區,最讓人敬佩的是循規蹈矩的市民,無論是白天,抑或夜深人靜的時候,遇到紅燈時,哪怕馬路上一輛車也沒有,他們都如如不動,非得要等到綠燈亮時方才邁步通過。這便是古人稱道的“慎獨”,不欺暗室,必須給這些人點個大大的贊!
欣喜的是,這種人逐漸多了起來。他們就像一面旗幟或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感染感動身邊的人。
眾所周知,有德行的人,是不受規章制度約束的,因為他們的心中有法度,行住坐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正如《弟子規》所揭示的那樣,“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可這些少之又少。
故,管理好城市,緊要的是千方百計提升眾“流俗”的道德修養。前文提到的進城的農民,不了解城市生活工作的游戲規則,出了點洋相,干了些蠢事,這不能全怪他們。當務之急,相關部門應迅速在全體市民中普及推廣包括《弟子規》《三字經》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所處的城市是現代化的大都市,采取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老一套老掉牙的東西是否適用?這一點諸位大可放心。
我們試舉兩例說明。還是闖紅燈問題,你看《弟子規》是怎么說的:“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古代雖然沒有紅綠燈,但古人是這么做的,“長輩走后,自己還要在原地呆一陣子,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下車”。
這一方面,東僑蘭亭社區已經走在前面。他們在社區最繁華處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市民文明學校),定期邀請德高望重的老師義務為全區居民傳授優秀傳統文化。
一位堅持上課的大叔在與學員分享心得時說,剛搬到城里,鄰居們都投出輕蔑的目光,還責怪人家城里人看不起鄉下人。學了傳統文化后方才曉得是自己的不足,比如,中午大聲吵鬧,影響了他人的午休;在電梯上吐痰,惡心到別人了。現在好了,大家你謙我讓,彼此和諧像家人一樣。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誠如大叔所言,“文明的市民,優雅的素質是教出來的。”